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高校新闻

一所高等职业学院的三年嬗变之路--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纪实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10-01-07文章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龚志轩

  编者按 2006年底,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将在全国重点建设100所高水平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为期3年的示范建设,促进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大幅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发挥示范性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精神,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战略决策,是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009年12月2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度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首批示范建设的28所高职院校全部通过验收。这意味着历时3年的示范建设之后,这28所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成功跻身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在3年的示范建设过程中,这些院校发生了哪些改变?“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究竟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哪些“示范”和启示?记者走进刚刚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的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寻访了一所高等职业学院的三年嬗变之路。

  2009年12月3日的一个专场招聘会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2010届的几百名毕业生,就被“抢”得只剩下10来人了。系主任江洪赶紧和几家知名企业沟通信息,请他们取消来校招聘的计划。没想到江苏一家企业集团仍然坚持要来举办现场招聘会,“一是争取将这10来名‘硕果仅存’的学生‘抢’到手,二是让低年级的同学先熟悉企业品牌,为来年作一点铺垫。”

  “衡量职业教育办得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毕业生是否抢手。”历经3年的“示范建设”之后,李时雨院长更加坚定了这一办学思路。按照这一标准,学院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过去3年中,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居全市高校前茅。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下,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逆势而上,达到了99.28%,位居全市高校第一。全校37个专业中,有21个专业的就业率更是达到了100%。

“老师手上要有油,学生手头要有活”

  在李院长看来,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能不能培养出就业市场的“抢手货”,关键要看“老师手上有没有油,学生手头有没有活”。

  自2006年成功跻身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以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联系,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手上有油”的老师成了行业高度认同的专家,“手头有活”的学生也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老师先去当学生

  刚来学校试讲时,毕业于名牌大学汽车专业的硕士生兰文奎着实闹出了一些笑话。实作课的课堂上摆了一辆汽车,学校要求他给同学们介绍发动机上所有零部件的名称。兰文奎按事先强记的名称一一介绍。刚介绍了两三个零部件,汽车工程系实训室主任袁苗达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提醒:“小兰,注意看清楚,这是柴油机,不是汽油机。”兰文奎愣住了,只得承认自己从来没学过柴油汽车。几位听课的老师现场商量后,同意换成汽油机。没想到刚才一紧张,兰文奎又把突击背下来的那些名称给忘了。

  实作考核“搞砸了锅”的兰文奎,最终还是如愿以偿成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让他没有料到的是,当上老师后的学习任务比念大学时还重:先是到一家品牌汽车的4S店当实习生;实习完了去汽车工程系的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第一学期学发动机,第二学期学各种仪器的使用和汽车故障的排除;随后又被派到广州参加一个电控发动机和变速器的高级培训班。今年暑假刚去雷克萨斯公司接受了一个多月的培训,寒假又要去澳大利亚。

  密集的培训和实作,使原来“真是不懂汽车”的汽车专业硕士兰文奎现在已经对汽车了然于胸,并且能够“手到病除”地排除车辆故障,成了研究生同学中最懂汽车的人。2008年,他还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亨利福特社区学院当了三个星期的主讲老师。

  早在申报“示范建设”阶段,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学院建立了团队培训制度,先后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培训、教学设计培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据徐益副院长介绍,“示范建设”3年来,学校教师共有2300多人次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职业能力培养、新教师资格培训等四个层次,参加了以校内培训、国内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国外提高培训、企业实践、专业会议、技术开发等方式的培养和培训。

行业变成人才库

  大学毕业后,李雷在成都一个部队的汽车修理厂工作了6年。技术过硬的他不仅在业内小有名气,还成了4家品牌汽车4S店和两家保险公司同时争抢的对象。一个偶然的机会,李雷和一个朋友来到学校的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感觉这里跟实际的维修现场完全一样,而且设备还更齐全、更先进。于是,毅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来学院后,他先后参加了澳大利亚汽车技术培训、澳大利亚教师4级证书培训和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很快由行业技术人员成功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他主编的《电控发动机维修》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精品教材,还应邀担任了首届“丰田杯”全国中职汽车维修大赛的裁判。

  “我们的教师七成左右都是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汽车工程系主任江洪自豪地说,与过去“从学校到学校”的选人思路不同,引进行业技术骨干已经成为充实教师队伍的主渠道。

  “去行业锻炼,上岗位实践”是强化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行业和企业不仅是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最好的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基地”,还成为学院提供优秀兼职教师的人才库。三年来,学院聘请了170名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做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成功培育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3个市级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明显优化,形成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创新能力强、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生产线”

  “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是企业用人时特别看重的东西。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更不能纸上谈兵,“光说不练”。

  为了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就成为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专业发展的特点,结合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创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引进企业技术、人才和资金,学院建成了校企结合新模式下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按现代企业标准和管理模式组织学生实训。不仅使重点建设专业有了与之配套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还将这些基地建成了重庆市示范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三年来,学院共投资2600余万元新建和改建实验实训场地,建成具备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16个。依托长安集团、四联集团、力帆集团、万豪酒店等知名企业,重点建设了92个校外工学结合实习基地。

  教师在理实一体化的环境中授课,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同学们就可以上生产线现场操作,这些实训实习基地成了名符其实的“教学工厂”,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学生在重庆市第一、二届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囊括了机械和数控项目前三名,在2009年的全国高职技能大赛中,又荣获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学生经过“教学工厂”的培养,毕业时自然成了企业最喜欢的高技能人才。

构建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按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培养人才,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在真实环境中培养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以往从书本到书本的课堂,变成了能够最快捷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相互转化的循环生产线。实践证明,紧盯企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效地促进和服务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且使学院的人才培养更加“适销对路”。

当好企业创新的“产科医生”

  2005年,重庆力帆集团的轿车开始批量生产。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力帆汽车必须迅速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培训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售后技术服务队伍,成为力帆汽车尽快确立市场品牌的当务之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经过几个月明察暗访后,力帆集团于2006年底试探性地将全国各片区的40名销售经理委托学院对他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本技术技能培训。这相当于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将一个生手变成懂技术的销售经理。培训成功,学校有可能拿到一个“大单”;培训失败,不仅这笔送上门的业务“飞”了,还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学校和汽车工程系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对症下药,培训团队的教师们结合销售经理的工作特点,制定出与之配套的培训大纲,让这些销售经理高效地学到了有关力帆汽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维修知识。这些人回到岗位后,销售业绩都明显提升。

  建设售后技术培训中心,首先要开发培训手册,这与平时授课、编写教材是截然不同的。然而,针对力帆汽车的特征,在对发动机、底盘、电器设备、整车结构、保养、维修等进行全面评估后,汽车工程系的教师团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拿出了《力帆汽车售后技术培训手册》。大吃一惊的力帆集团,找来业内的技术专家对手册进行了整整3天的全面评估,没想到专家们对这个培训手册一致叫好。

  几次试探都收到了满意效果。力帆集团果断决定与学院紧密合作,依托汽车工程系的实训基地建设“力帆汽车售后技术培训中心”,向集团在全国的近400家售后服务网点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同时为力帆汽车的海外市场提供技术培训服务。企业开发出的新款车,在正式推向市场前都要先送到学院实训基地进行“解剖”,然后对全国和海外销售网点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由一所高校为一家汽车企业国内外所有的售后服务商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这在我国还是第一例。但“奇迹”还未止于此。力帆模式的成功吸引了更多汽车厂商的关注。年销售量居全国微车前四强的东风渝安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也决定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于2008年在学院成立了“东风小康技术培训中心”,为东风小康汽车在全国的700余家售后服务网络的技术经理提供能力提升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

  一扇门内竟然成功地“拥有”两家汽车厂商的技术培训中心,声名大振的汽车工程系成为了企业创新的“产科医生”。学生因为总是能够第一时间接受和掌握最新款车辆维修保养的知识和技术,而变得更加炙手可热。

开行“校企直通车”学生“零距离上岗”

  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重庆万豪酒店、重庆洲际酒店、扬子江假日饭店等知名酒店紧密合作,创新了“3+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每周3天在酒店接受现场实践教学、2天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每门专业课的成绩都由理论学习和酒店实习两部分组成。

  2006级酒店301班的刘音自第6学期开始在重庆洲际酒店顶岗实习,由于表现优异,实习没多久,酒店就开始做工作让她直接留下来。“本来是来念大学的,怎么要去酒店上班?这跟直接去打工有什么区别?”刘音回忆说,最先得知要去酒店顶岗实习时,不少同学都表示担忧。不过大家很快就发现这跟自己出去打工确实不一样:学院和酒店为每位学生制订详细的岗位实践计划,实施个性化培养,每天在什么岗位,由哪位老师指导,都有明确计划。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会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实践学习,全面掌握酒店三大运作部门服务人员的岗位技能。

  “刚开始我们都认为从事酒店服务业不需要什么学问,真正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这里面大有学问。每个岗位都不一样,每位顾客都不一样,不仅服务态度要好,还要懂许多专业知识,包括顾客心理学,甚至包括周边交通网络、商业服务网点、旅游景点等等,都要掌握一些。”刘音说,这种“零距离上岗”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同学们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8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在四星级以上的酒店直接就业。通过顶岗实习,也有一些同学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从事酒店服务业,在毕业时直接就选择了其他行业。这样也避免了在职业设计上走更多的弯路。

  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学,已经成为学院示范建设的“惯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有机统一的思路重建课程体系,与重庆长安汽车、重庆元创集团、大江模具等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共同重构了塑料模和冷冲模方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数控技术专业与重庆机床集团、第二机床厂等企业合作编写专业特色教材,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共同构建了“七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特色。

  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和优质就业之间充分发挥了“校企直通车”的作用。据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周玉蓉介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重庆模具行业3个龙头企业分别组建了“长安班”、“元创班”和“大江班”等三个“订单班”。每个开设“订单班”的企业,配备了“企业班主任”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教学和管理,严格实行“一师一徒”制,悉心“传帮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个性化培养,同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企业文化,增强了对职业和岗位的忠诚度。在这些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一般在两三年内就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

  徐益副院长认为,通过3年示范建设,校企双方在合作共育人才方面已经进入了“共议专业设置、共订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管培养过程、共享教育资源、共融校企文化”的新境界。

整合行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模具专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时特别头痛的一件事,就是不同国家对图纸的标注方法以及专业术语不一致。在与重庆元创公司合作办“订单班”的过程中,机械工程学院应企业要求,整理统一了汽车覆盖件和车身工艺流程的译文名称,这项工作一启动就受到业内广泛关注。编写的《中英日汽车覆盖件技术手册》,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企业往往因为担心泄露敏感技术而不愿提供技术资料,但对学院高度信任的元创公司却主动提供了近千个案例,公司还与学校共同开发了模具3D教学系统,将企业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部过程制成动画软件,以供公司新员工培训和学院教学使用。

建设高职教育的“放心基地”

  经过三年示范建设,学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内涵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了35门体现职业岗位能力发展趋势的优质核心课程,公开出版了37种特色教材及教学课件,完成自编特色教材71种,出版“十一五”规划教材2种,入选教育部精品教材2种。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7门,《围绕汽车医生培养,共建能力标准,创新和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建成了汽车检测与维修国家级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形成了开放式共享型示范性实训基地,搭建了开放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重庆市投入1亿元建成了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培训基地,建成重庆市先进制造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成为重庆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充分发挥全国汽车培训基地和重庆市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对重庆市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云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彭水县职业教育中心、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对口支援。通过“培训一批教师、送教一批教师、带动一批课程、建设一批实训基地、指导一批专业建设、培养一批学生”的“六个一批”活动,形成了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三年来,共培训对口支援院校教师454人次,联合培养学生752名,帮助建成市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实训基地21个,有力地推动了受援院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学院连续两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先进单位”称号。

  在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学院还精心组织实施了以“敬业、就业、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分年级”培育模式,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和校风。过去3年中共有100余名学生获得重庆市三好学生、市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称号。2008年暑假期间,谢张同学在勇救落水儿童时不幸牺牲,被重庆市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和“道德模范”,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典范。

  教育系统流传着这样两个故事:重庆市教委一个工作人员的汽车出现了噪音,修理厂说要换好几个零件,至少3000元修理费。这位工作人员觉得有点怀疑,就把车子开到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还没等基地的教师出手,几个学生就找到了原因——很简单,只是一个小零件松动了,拧紧就行。一位车主的帕萨特显示“EPC”报警,在修理厂修了两次,又是换电瓶,又是换刹车开关,花掉了5000多元,警报却一直没有解除。他在百般无奈之下找上门来。不到20分钟,实训室主任袁苗达就解决了问题,只是换了一个小配件,成本价173元。

  学院党委书记王官成说:“有人形象地说我们的汽车工程系培养的是‘汽车医生’和‘汽车护士’。我们的职责不仅是要向他们传授高明的‘医术’,还包括培养他们‘开小处方’的品格。这是培养汽车文明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专业建设的核心,按照“专业特色化,课程精品化,教师双师化,实训生产化”的总体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更多思想素质好、专业技能精的高素质技能型能人才,精心打造高职教育的放心基地,做好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更好地服务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建成西部职业教育高地和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龚志轩)

标签:高校新闻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洞察高考趋势,把握未来脉搏 点亮智慧之光,照亮高考之路

教育新闻EDU NEWS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高考资讯NCEE INFO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高校招生CELEB INTV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