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完善工作举措,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不断做实学校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在稳步推进学校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创新发展的同时,有效增强学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服务教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面向社会需求、适应学科发展、服务教育创新”为导向,稳步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有效构建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实训体系,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一、构建创新型培养体系,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把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推进基地建设等工作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在推进学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发展水平,这也为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形成高水平学科专业。学校依托高水平学科建设,形成高水平学科专业,以培养和研究并重、学习和科研并进为原则,不断增强传统优势学科人才培养水准和培养能力。在中文、历史、心理、数学、地理、物理等传统优势学科领域实施学习与研究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搭建研究平台、形成研究氛围,积极提升学生创新研究的参与热情与参与程度,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动力。
——设置高水平学业课程。依托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教育课程。学校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授课制度,设置院士、终身教授授课课程,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讲授课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同时不断加强学校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建设,通过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学术讲座,不断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并激发学术参与热情。
——营造高水平培养环境。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学生高层次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良好保障。鼓励并支持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各种形式向学校本科生开放,为营造学校科研创新环境提供帮助。通过系列途径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增强学校传统文理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水平,推动信息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国际问题、文化传播等新兴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在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环境同时,也进一步营造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环境,为学校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二、形成个性化培养机制体制,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力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形成个性化培养体制机制,通过构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大帮扶指导力度等有效措施,稳步增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与活力。
——形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校构建多元的课程设置,不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设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三大课程教育模块,按照系列化、模块化和专业化的方式,稳步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学分制建设,推行自由选课制度,实施网上选课、跨院系选课、校内转专业、校内选修第二专业、跨校选修第二专业、优秀生培养等措施,不断构建完备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有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热情和创新参与程度,设立创新学分,将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并对学生各类实践创新活动进行认定,形成创新学分并给与相应的鼓励。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强度,通过“大夏杯”、“挑战杯”等科研创新竞赛,积极鼓励学生以个人和团队形式进行自主项目研究并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和科研项目开发,在今年的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华东师范大学代表队荣获一个特等奖、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并以总分370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第三、上海第一。这在营造学校创新环境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活力。
——确立个性化指导机制。在总结文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工作经验基础上,深入推行导师制,全方位关心低年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低年级学生中深入开展“人生发展导航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和优秀高年级学生担任导师,对学生职业生涯、专业学习和人生规划进行帮助和指导。确定“1+8”学导制为学生人生发展导航行动中的重点项目,建立学生导师招募、活动组织、工作考核等完整的制度与系统模式,在对低年级学生开展指导的同时也为高年级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平台,相关工作成果也曾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也进一步丰富了学校个性化培养机制的建设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