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这些年饱受诟病,并始终成为社会的一个热议话题。日前,浙江工商大学出台了一份《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办法》再度引起人们对大学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
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在乎论文水平高低
按照浙商大《办法》的规定,凡学生作为惟一或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论文;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美术或设计作品,或在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参展;学生以科研作品形式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的科研作品,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此外,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他学生科研作品,也可以替代学生的毕业论文。
浙商大新规一出台便引发争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质量的严重注水,还在于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有人认为,本科生学习的内容多是基础性知识,社会经验的缺乏再加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入研究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与其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东抄西拼,花了大量时间,完成一篇没有多大学术价值的论文,不如直接取消。
但也有人认为,毕业论文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取消。“至于学生的学术不端,则应从学术规范着手来解决。”
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严毛新老师说,在目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得好与不好,和找工作没有多少关系,一般的岗位,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在乎毕业生的论文水平如何,对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更不会提出很高的要求。
很多学生是为了学位去应付论文
财会专业大四学生倪佳怡正在紧张的论文写作冲刺阶段,听到学校新政,第一句话就是“支持”。“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可以让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展示专长。”她说。实际上,她感觉现在同学们写论文都是到处引用别人的观点,或者都是总结别人的东西。尽管学校《办法》中要求的难度也很大,但用一种制度激励学生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去好好做点与专业相关的研究,就很有意义。
章斌颖是06级章乃器学院学生,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他认为,把思考能力的锻炼放在平时,是一种真正的锻炼学生能力的做法。“与其维持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选择一种更好的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方式。”
这两位同学的看法与学校设计该办法的初衷相吻合。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台《办法》是希望把训练的事情提前做,并贯穿大学全程,及早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培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便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更多的学生看到的问题更现实。学生吴小榕认为,这项新规在很大程度上将激发大家开展创新研究、发表论文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将来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来说,大学期间所打下的基础无疑意义重大。而发表过论文的同学也可以节约时间,在临近毕业时专心深造或寻找就业机会。
这代表了更多学生的看法。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成为“买方”市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更多地忙于各种职业证书的考试,尤其是进入大四阶段,研究生、公务员、各类证书及应聘单位招聘考试接踵而来,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有位同学快言快语:“但为了学位,不得不认真应付。”如果能够让毕业生集中更多的精力为就业或学业做准备,肯定会受到欢迎。
本科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
在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李全昌看来,学校此举意味着工商大学的在校学生,就有机会享受在本科毕业时可以不写毕业论文的特权。
更重要的是,李全昌认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体现了学校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评价体系的转变。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理论,“多元化有助于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同时减少论文抄袭等情况的发生。”他说。
有学校老师认为,无论是传统的撰写论文,还是写调研报告、设计作品、发表文章,这些都是形式。如果高校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那么无论哪种形式的“毕业论文”,都会起到促进人才培养的作用。
基于此,有学者认为,本科毕业生论文从另一角度折射了现行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论文质量不是简单的一纸文字的表面质量。
据了解,我国自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规定凡申请学位者,都要提交学位论文。至今,撰写毕业论文制度,不仅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实行,而且在电大、函大、职工大学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中也得到全面贯彻。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
李全昌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究竟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实务型的人才,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本科教学改革,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关键一环。”李全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