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轴心,以一流的科研带动一流的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研含量和学术品位,进一步从理论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有效地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为大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团队力量,进一步把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作为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上台阶、上档次的引擎和抓手。一是在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评审中,《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研究》获得立项,这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切入点。近年来,围绕该课题展开研究,先后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近2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二是结合学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活动,学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学者和青年博士撰写并出版了《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追求发展与和谐的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探》一书,深入研究了改革开放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联,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三是结合“六个为什么”、“三进”,编著并出版《基本经济制度的伟大创新》,对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理论与实践视角进行了深入解读。此举不仅极大提升了学校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设水平,而且把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开阔了理论视野,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认识深度,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课堂上更游刃有余地分析和讲解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奠定了基础。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财经类院校的专业特点,鼓励教师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一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举办了“金融危机的挑战与应战:走向未来的人类财富观”和“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全国学术高级研讨会。这些研讨会对金融危机、财富等现象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视角进行了深刻地探讨,提升了教师对金融危机问题的理解水平,从而从形而上的层面,而不是从技术层面帮助财经类大学生理解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成因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了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二是针对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资本、财富现象,先后召开全国性的高级研讨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货币、资本、财富进行当代诠释,出版了《中国经济哲学评论》(货币哲学专辑、资本哲学专辑、即将出版财富哲学专辑)、《社会主义对资本力量:驾驭与导控》等著作,对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货币观、资本观、财富观进行深入地剖析,阐述了它们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二重性影响,特别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回答了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困惑;三是结合财经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2009年出版的《经济伦理学通论》、《企业伦理通论》、《管理伦理通论》系列著作从伦理视角,深化了对经济行为、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审视和考察,有利于增强对财经类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各个课程组教师结合各自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特点,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学校党委要求:尽快制定科学发展观“三进”方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用专门的时间(4学时)把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通过课堂教育方式向学生作讲授;要求结合财大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机构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和资料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同时,紧紧把握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财经类院校专业特点,召开“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研讨会”,最终形成了《上海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的理论纲要》(17000字)。该纲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根据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16个专题的形式,把科学发展观相关内容分别贯彻落实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去,把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落实在重点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信仰的具体目标上。通过“三进”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服务经济社会、融入政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从课堂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转化提供平台。一是结合上海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编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上海崇明示范区发展规划(2010—2020)》,该发展规划受到了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在市委全委会上把养老作为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确立下来。该项活动所开展的“上海市万名老人需求”社会调查全部都由学校在校大学生完成,为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提供了实践平台;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专家为浦东新区打造了塘桥街道社区书院、南码头街道社区书院等亮点工程,受到市、区有关领导的表扬,与先前打造的“阳光驿站”一起被媒体称誉为“打造红色社区文化三张牌”。这对大学生走进社区,开展自愿者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三是开展“千村调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拟定调查课题题目,利用大学生暑期回乡的机会,带着这些课题进行社会调查。调查涉及城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比如,农村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层党建、村民自治、打工经济。城市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弟学校、下岗再就业、老年人需求、社区服务管理等问题。这些调查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感性参与度;另一方面有些调查报告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成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第二课堂的载体建设,关注热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是聚集校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知名学者和专家资源,以“人文驿站”为平台,每两周定期开设一次专题讲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二是通过开展征文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三是开展“思想面对面”系列讲座活动,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品牌效应。“思想面对面”系列讲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引导大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现实本质,而推出的一项经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走向实践的系列教育活动。从2010年春季开始,每学期都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向全校大学生推出该项活动。本学期开始又陆续推出了“思想咖啡”、“青苹果落地”、“时事直通车”、“历史隧道”等栏目的讲座。通过“思想面对面”,直接面对大学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热点、焦点问题上的所思、所惑,进行思想交流、展开观念碰撞、深化理念交锋,以此锻造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解开大学生的思想扣子,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大学生普遍反映,这样贴近社会、贴近思想、贴近他们自身实际问题的讲座,听了以后很“解渴”、很“受用”。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教学”概念向“教育”概念的转变,树立“育人”与“铸魂”的教育理念。把培养“业务精湛的财经人与品行高尚的道德人、思想政治合格的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追求的育人目标。二是教师结合财经专业特点,针对财经类专业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为分析工具,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提高教师自身分析问题的理论水平,从而以一流的科研带动一流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理论含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经济与社会现实的说服力和穿透力。三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制度,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的架构设立四个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核心作用,凝聚学科特色,确立研究课题,带动课程建设上新的台阶。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每学期开学之初,都要专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中央新的文件精神,就新的理论动态、社会动态、思想动态在一起共同研讨,就如何在各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相应的对策。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积极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