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英文:HezhouUniversity),前身是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后更名或改建为贺县师范学校、八步师范学校、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梧州地区教育学院、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贺州学院。70多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大中专毕业生5万多人。如今,贺州学院已是一所在校学生1万多人、特色鲜明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学校秉承“立足贺州、服务区域、面向基层、突出特色”的办学思想,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稳步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专业,逐步培育办学特色;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文化建设为引领、课程建设为基础,注重实践教学,强化能力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科技精神,在区域内有较高水平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与发展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学院先后被授予“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文明卫生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建设全而优
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积极培育“发扬人文精神,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发展与地方丰富特色资源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的办学特色,坚持以教育学为传统优势学科、工学和文学为新兴重点学科,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培植地方急需专业,形成工学、理学、法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群。目前有本科专业29个,在教师教育、精细化工、生物应用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旅游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人才强校增师资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坚持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和“教职工素质培训工程”,大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高级职称比例,优化教师年龄、知识和学缘结构。同时规范人才评价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激励保障和选拔任用机制,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目前,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30.07%,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49%。
艰苦创业强设施
学校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谋划,迎难而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目前,校园面积扩大到1500多亩,有教职工8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0人。新增教学科研仪器5834台(件),新增设备值2920万元,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171万元。新增图书文献资料18.8万册、电子图书195万种,全校纸质图书总量达75.8万册。先后与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的10所大学签订了办学合作协议,已招收三批泰国留学生,扩大了国际影响。
锐意改革提质量
学校认真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了包括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教研室等在内的教学管理机构。加强了教学工作规范化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和实验平台建设。目前已建立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立项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325项,其中含自治区级教改工程47项、精品课程5门、特色专业3个、优秀教材2项;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取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19项,自治区级特等奖24项、一等奖80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335项。
以人为本育优才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培养‘品德好、基础实、专业精、能力强’,在基层留得住、用得上,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格局。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搭建校企、校地合作平台,构建以突出“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立足本地有特色
学校立足本地优势特色资源,以项目研究为依托,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种植与精深加工、重钙粉体改性、优质肉猪鸡兔养殖及禽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并得到应用推广。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已出版《贺州客家》、《南岭走廊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等著作,在编《贺州语言研究丛书》等地方性丛书。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被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被批准为广西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近5年来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8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4项。《贺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
打造品牌成果丰
学校坚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建设族群文化博物馆,创建“桂东百家讲坛”、“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品牌活动等。“桂东百家讲坛”已邀请了包括中科院院士、世界遥感技术专家童庆禧在内的7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被评为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学校创编的舞蹈《我从瑶山来》荣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一等奖,《嫁郎》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二等奖。
服务地方能力强
学校立足贺州,面向基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派出多批专家、教授深入贺州市企业和乡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申报项目;选派科技骨干、优秀干部到贺州市企业、县乡和市机关事业单位挂职,推荐优秀科技人员参选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开展送技术、送教育、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力量编写《贺州文化大典》、《印象昭平》等地方性丛书;发挥师范教育资源优势,承担“国培”和“区培”项目,为贺州市中小学培训教学骨干。在做大做强做优贺州市工业,推进贺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旅游业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保护传承贺州地域性民族文化和提高贺州市城市品位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