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利用信息技术 提升政府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7-12-26  文章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未知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作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我们一项长远而重要的工作。

        随着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毛入学率达到14%,已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率15%的国际化水平。这标志着云南高等教育即将完成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回归。这是云南教育事业随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

        但是,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上升,在社会就业岗位总体吸纳能力稳定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持续攀升使就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产生了一个社会极为关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我们注意到全国毕业生就业的两个趋势: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相对大些,而东北、西北、中部的需求量相对较少。据统计,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也就是说,我省高校毕业生出省就业有相当的潜力可挖;二是高校毕业生不断加盟非公企业。根据2005年7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福建省每年大学毕业生七成以上就业于全省各地非公企业中。从我省2004年到2007年的“就业协议或经考试录用到具体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其中“到非国有公司或企业的百分比”来看,也同样反映出这样一个趋势(毕业生数:2004年36728人,2005年49055人,2006年63566人。签订就业协议或经考试录用到具体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百分比:2004年47.62%,2005年48%,2006年47.8%。其中,到非国有公司或企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百分比:2004年5.8%,2005年8.1%,2006年12.4%),即在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率大体稳定的情况下,非公企业成为了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增长点。

        但就云南省目前就业市场机制来看,其缺陷对毕业生出省就业形成制度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真、失控、失责”状态,更缺乏科学系统的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就业信息不真、不够、不畅,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混乱;二是社会上的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严重不足,供需信息渠道不通畅,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和单位都互相封闭信息;三是一些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洽谈活动等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毕业生向省外输出工作中,政府应起到主要作用,利用政府间的合作,以及跨省区的区域内合作机制等平台,为毕业生输出搭建一个政府牵头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方面,我省已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如利用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与广东省达成了就业信息共享的协议,在两地实现用人信息和毕业生信息的共享。

        迄今为止,云南省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非公企业用人信息分散在各种人才中介机构。因此,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是提升非公企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贡献率的当务之急。非公企业的人员雇用是通过市场进行的,政府对非公企业的用人管理不可能沿用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而由于利益因素的驱动,很难通过市场的力量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应在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的过程中起到牵头和管理作用。

        总之,提升云南省毕业生向外输出的水平,挖掘非公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潜力,依靠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受利益和行政管辖权限的限制,不可能采用传统的“钢性”管理模式,即行政命令方式,只能使用“柔性”管理模式,即政府构建一个被监管的平台实现供、需双方信息真实、可靠的流动。构建这样一个“柔性”管理平台,最有效的手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平台,将最终用人单位、毕业生、合法的中介机构和相关部门的供求信息进行汇集,在他们之间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

        在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平台时,应考虑将政府的服务功能同时移植到这个平台中,从而将这个平台从单纯的信息交流平台转变成为一个政府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类相关服务。建设一个政府统筹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在平台上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服务的集中。此外,通过一个政府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还可大大降低就业成本。据统计,2006年大学生求职成本、高校就业服务成本、企业招聘成本的总和达到138亿元左右,再加上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而进行的各类支出,如网络建设、各类优惠扶持政策等,大学生的就业成本高得惊人。根据北大教育学院的调查研究,学校的就业服务提高一个层次,可以使每位本科和专科毕业生大约节省80元。由此推之,如果政府能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将会有效降低其余三方的就业成本,其规模效应必将成倍放大。从而使总的社会成本降低,增进社会福利。

        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建成全省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上,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进而构建一个大学生就业的无形市场。我们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完整的供、需信息

        以高校的毕业生数据为基础,通过集中或分布的方式,在平台上形成完整、准确、真实的供方信息,方便需方获取人才信息,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效率。在政府掌握的已有需求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合作的形式从省外获得需求信息,并通过政府引导的市场化方式将其他合法的人才中介机构的需求信息引入到服务平台中,形成完整的用人信息库,从而方便毕业生查询用人信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这个服务平台中的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成绩单等,由高校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上传。在服务平台登记的用人单位信息由就业主管部门审核进入系统,而来自中介机构和其它合作部门的数据,则就业主管部门依据相关协议进行督察。这样学生就不用担心用人单位发布虚假信息,用人单位也不必担心学生信息有水分,通过这种方式可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和用人单位信息的真实性。

        二、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

        目前,毕业生求职招聘会规模过大、次数少、效率低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且招聘会规模过大易造成安全隐患。虽然现场供需见面会规模越来越大,真正能现场敲定单位的学生却没有增加多少,反而使毕业生疲于奔命,不断赶场,增加求职成本。

        通过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使招聘活动进入网络,并尽快使网络招聘成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主渠道。通过网络可定期举行综合性、大规模的网上联合招聘活动。同时,也可以同特定行业、部门或联合多个部门和行业举办分行业、分专业的专项网上招聘活动。

        三、专业预警服务

        不少专家指出,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这一问题,建立高等教育专业信息预警机制是有效解决大学生“毕业待业”问题的方式之一。利用平台服务累计的历年就业信息,建立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为大学生的入学专业选择、中期专业调整、就业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为学校调节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除上述服务外,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还应将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推荐、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多种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服务,加入到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中,进一步强化平台的服务功能。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都不是一个“大学生过剩”的国家。然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无可争议地摆在我们面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就业的主观原因以外,客观上更多的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目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有计划经济的影子,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使得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书本之外的知识知之甚少,成为好看但不中用的“绣花枕头”。(二)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堆应聘技巧,但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方面,却常常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三)虽然各高校都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迄今为止,我们却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每年春节以后到毕业前夕,怀揣自荐材料“南征北战”到处“赶场”,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的一道独特风景。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为高校转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应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当务之急。

标签:就业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