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了两个"新高"。一是毕业生总量达到495万人,首次超过了城镇新增900万个就业岗位的半数,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二是按照国家公布的70%的就业率计算,未就业毕业生总量逼近150万人。截至去年底,仍然有100万人未能找到工作。
两个"新高"客观呈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又比去年增加50多万人,毕业生总数超过550万人,就业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
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深度激活了高校和政府的创造力。东北师大牵头成立的国内首家高校就业联合体,以规模造就市场,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赢。浙江省充分利用民营企业发达的优势,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在浙创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并通过一系列有效途径,使大学生提前进入就业市场"预热",为"毕业即就业"夯实能力和经验基础。
高校协作从容应对就业高峰
---千方百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上)
2007年12月1日,东北高等师范院校2008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家用人单位携76万多条需求信息,与东北高师近4万名毕业生会聚一堂。到洽谈会结束之时,28所东北高师数万名毕业生有40%落实了就业去向。
仅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全国就业岗位需求总数在减少,而东北师大今年收到的需求数却同比增加;全国就业市场趋于冷淡,而东北师大的就业市场却依然火爆;全国各区域的行业市场规模趋于缩小,而以东北师大为龙头的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却在不断扩大。一系列就业奇迹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奥妙?
"内合外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是由政府包分配,师范专业毕业生尤其如此。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上世纪90年代后期,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了"学校推荐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顺应形势变化,从1997年开始,东北师大转变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分之一"的就业工作模式,即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就业行政管理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做毕业生就业指导,三分之一的时间开辟就业市场,变"等待市场"为"寻找市场"。
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就业高峰开始形成。东北师大经过调研发现,现有的人才交流机构难以真正承担起确保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责任。出路只有一条:必须立足于自身发展需要,自己创建毕业生就业平台,赢得占有市场的主动权。经过反复论证,东北师大提出了"内合外联"就业工作模式:"内合"东北所有高师院校,形成区域和规模优势,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外联"用人单位,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双方互惠发展。"内合外联"的就业战略,旨在以规模造就市场,打破高校就业多有竞争、少有合作的传统局面,在"竞合"中实现共赢。
打造品牌
2001年,"内合外联"就业战略开始付诸实施。当年10月,由东北师大牵头,国内首家高校就业联合体---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工作协作组正式成立。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就业大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加入其中,"内合外联"战略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一体一网"上。
"一体"即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工作协作体。2002年11月,在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工作协作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工作协作体。协作体的成立,为各院校之间的就业工作协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协作体除了举办每年的联合供需洽谈会外,还承担对毕业生就业重点地区进行市场回访,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新市场开发,建设教育人才专业网站以及推动与各地区、各部门、各类型人才服务机构间的横向联合、业务合作、经验交流等工作。
东北师大党委书记盛连喜告诉半月谈记者,这种协作体能够在师范院校之间交流人才培养经验,经常了解各个层面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带动区域性师范教育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成立协作体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实际上更多探讨的是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质量,研究的是以出口来改进培养过程,带动整个区域师范教育质量的提高,逐步打造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就业市场品牌。
协作体的运作,关键一点是资源共享。2002年11月,东北高师就业协作网正式开通。协作体成员以东北师大提供的虚拟主机为基础,建设各自的分站,主站与分站实现资源共享,网站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桥"。目前,东北所有高师院校所有应届毕业生的资料都已采集上网,东北高师就业协作网也因此成为国内最专业、信息量最大的教师网站。
做大市场
7年来,"内合东北高师,外联用人单位"的就业协作体战略不仅使东北所有高师院校从容应对了因扩招带来的就业高峰,而且化压力为机遇,成功做大了东北区域教育专业市场,初步实现了建设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的目标。截至目前,协作体院校已经由2001年的17所发展到了现在的28所。其中,辽宁省5所、吉林省10所、黑龙江省10所、内蒙古自治区3所,协作体涵盖了东北地区所有高师院校,以东北师大为中心的东北教育人才市场已经形成。
借着强劲的"风势",一些实力本来不是很强的高师院校纷纷"借船出海"。通化师范学院地处山区,举办就业洽谈会难度极大。"过去,虽然我们的'酒'很香,但是'巷子'也很深。现在通过就业协作体,我们就能把'好酒'拿到更大的市场中去,通过一次大型洽谈会签约的学生数量,比我们过去全年分出去的还要多。"通化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徐伟东对半月谈记者说。
大区域、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也大大降低了用人单位的选才成本。过去,用人单位组建的"选才团"到东北来选拔中小学教师,要从大连一路跋涉到黑龙江,把东北高师"翻个遍"也不一定能满足"猎才"预期。大市场建成以后,东北高师毕业生齐聚一堂,专业齐备,学历梯级结构鲜明,大大减轻了用人单位的奔波劳顿。(记者 马扬)
政府"搭台",学生"唱戏"
──千方百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下)
去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9.3万人,比2006年净增2万人。据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虽然毕业生总量创新高,但是初次就业率却没有下降。截至去年8月底,该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2.47%,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0.11个百分点。
扶持创业,
鼓励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为积极引导、鼓励、资助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在杭高校毕业生留在杭州创业,最近召开的杭州市人事工作会议启动人才创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今年要实施大学生在杭创业资助政策,吸引300名以上大学生在杭创业。
根据这项政策,杭州将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以提供商业贷款贴息和项目无偿资助两种方式,扶持大学生在杭创业。其中,商业贷款贴息的最高额度为1万元;项目无偿资助则根据项目的科技含量、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分为2万元、5万元、8万元和10万元4个等级。
浙江省就业局局长孔祥文告诉记者,根据省里出台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相关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用以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对有贷款需求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高校毕业生,在其自筹经费不足时,可向当地经办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一般为2万元~5万元,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到期还款的,由当地财政给予50%的贴息。
除了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之外,浙江省还充分利用域内第三产业、民营企业发达的优势,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到这些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和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与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视同仁。
来自浙江省教育厅的信息显示,非公企业成了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去年浙江省共有12.6万名高校毕业生在非公企业就业,约占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65.3%。
调整低就业率专业,
广建实训基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关键是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多年来,浙江省教育厅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就业率低、社会需求少的10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科专业实施了控制新上专业的调控措施,并减少或者暂停招生。
与专业调整相配合,浙江各高校与行业、企业联手建立了大批实习基地,广泛开展大学生技能培训和就业实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最近,杭州市投入3.5亿元资金,在下沙高教园区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以期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广泛交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就业指导课: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如果说按照市场需求,对学生因材施教是"扶上马"的话,那么积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就是在就业上"送一程"。"想让学生充分就业,就要让学生提前融入市场。"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向半月谈记者介绍,浙江大多数高校如今都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或者必选课纳入教学计划,有固定教材和就业指导辅助资料。部分高校还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进行建设。
为了适应新形势,提高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地方政府和高校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将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能力测评、就业观念教育、就业心理引导、择业方法技巧训练、创业教育等内容有机统一起来。
把贫困生就业纳入政府
援助困难群体体系
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切实帮助"双困"毕业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困难,并适当给予求职补贴,积极争取和配合各地相关职能部门,把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工作体系。
按照省里要求,各地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还应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开展求职服务,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系列服务,优先安排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据了解,今年浙江省各级机关在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将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此外,对离校回原籍的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浙江还将实施重点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岗位帮助。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