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自称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请全社会都来关注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命运吧!》的帖子,发帖人在帖子中称,目前全国中医专业的学生陷入了“进中医院没机会,进西医院没资格”的尴尬境地。
眼下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该帖甫一出现立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中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
记者:前不久,网上出现一个帖子,称中医学院毕业生处于“进中医院没机会,进西医院没资格”的尴尬境地,中医毕业生就业真的这么难吗?
王新陆: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是事实,但不能一概而论就说大学生“就业难”。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至2007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当然我们把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统计在内了,即使不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数量,就业率也没有人们说的这么低。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小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也有很多单位在我校招不到毕业生,主要体现为两方面矛盾:一是大医院人才过剩与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医疗单位人才过剩与制药企业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每年有不少药企来我校招人,但收获却很小,有的甚至是空手而归。主要是因为学生嫌其地方偏远、待遇不好等等。比如,山东凤凰制药有限公司、山东孔府制药公司等单位多年来我校选才,但每年都收获甚微。另外,从专业角度讲也不是所有的中医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药人才比较吃香,这些年来的就业率都接近100%。只有中医针灸、推拿等专业的毕业生不太好找工作。针灸、推拿蕴含了中医的精髓,在医院没有政策保障,收费很低,有的医院因为针灸、推拿医生不能为医院带来利润,干脆就把科室给关掉了,这就阻断了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途径。
从这些角度来看,所谓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只是中医药人才的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王新陆:原因确实很多,首先是立法问题。1998年我国出台的《执业医师法》将医师执业类别分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中医四大类别。而中医院校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中医院校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这就大大缩小了中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其次是用人单位存在偏见。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还在奉行“重点大学毕业生强于一般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强于本科生、本科生优于专科生”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使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挑学生的专业和学历层次,还要挑学校,甚至挑性别。还有一些单位无节制地提高用人规格,原来用专科生的岗位,现在上升到用本科生,原来用本科生的岗位现在却上升到用研究生,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相对过剩。根据我校学生处的一项调查,有26.6%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是大学生就业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23.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缺乏社会关系是择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再次就是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盲目性较大。很多中医院校毕业生,不肯舍弃所学专业,将就业范围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也成了学生就业的羁绊。不少毕业生认为,舍弃专业就等于大学几年的苦读付诸东流,学医的不愿意做药,学制药的不愿做营销等等。还有的学生对工作待遇期望值过高,过于关注“收入如何”、“住房条件如何”等等。另外,很多中医院校毕业生只想进大医院,而不愿自己创业或到基层工作,这种择业观其实是错误的。我有一个学中医的学生,毕业一年多没找到工作,后来我建议他回地方开个小诊所,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现在他已经成了当地比较出名的中医大夫,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收入也很可观。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专业设置不合理。近些年来一些院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科层次专业,再加上一些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结果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求。
记者:人们都在喊“就业难”,可乡镇卫生院却面临着人才“进不来、留不下”的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王新陆:这个问题亟待解决。我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的不足10%,究其原因就是乡镇卫生院的工资待遇太低,每个月才五六百元,有的地方还不能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学生当然不能接受。前苏联曾经出台措施,国家对到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毕业生给于补贴,到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毕业生工资是到城市医院工作的毕业生的1.5倍。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个模式,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待遇,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此外,中医疗法的收费太低,国家应该埋单,保证中医科大夫的待遇,让他们安心为患者看病,同时避免中医大夫为患者多开药、乱开药现象。
记者:很多人把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为高校扩招,您怎么看?
王新陆:现在各个高校都在扩招,中医药大学也在扩招,但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人数增加并不多。山东中医药大学采取的是以中医药为主、其他专业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扩招的主要是其他专业,而非中医药专业。
我认为医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专业的学费最高、录取分数最高、周期也最长,凡是考取医学院的学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而我们国家却与此相反,什么学校都可以开设医学专业,什么素质的学生都可以进医学院,这是我们在医学教育上的误区。医生是个很辛苦的群体,尤其是中医,成才周期长,成名晚,专业学习十分枯燥,一个中医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积累才能被人们认可。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医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提高医学教育的门槛。
记者:不少人认为现在中医教育培养的学生失去了传统中医特色,应该进行改革,您认为中医教育该走向何方?
王新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急功近利,违背了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我们学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培养“原汁原味”的中医,把中医的“根”留住,2005年山东中医药大学组建了“传统中医班”。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的“基因工程”,它是在总结中医教育50年经验的基础上,融“师承教育”精髓于院校教育,创办的7年制中医学传统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厚文理、经医理、通经点、重实践、早师承。中医传统班更加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减少了对西医课程的学习,中西医课程学时的比例由原来的5.5∶4.5调整到现在的4∶1。中医传统班的学生可以不考英语四六级,而选择考古代汉语。
全国开设中医传统班的学校并不多,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希望这种模式能够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