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要毕业了,大四学费还没交齐的王新蕊却焦虑不已,工作单位至今没有落实,这使她不仅偿还助学贷款困难,而且走出校园后,生活来源也存在很大问题。近日,记者在走访吉林省部分高校时了解到,近年来,随着贫困大学生的逐年增多,这一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凸显。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多方面瓶颈,只要多头并进合力解决,这一问题将得到适当缓解。
贫困大学生找工作求职成本高是最大阻碍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达400多万,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每年这部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十分突出。
近日,记者在长春工业大学对随机选择的20位不同专业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0%的人认为当前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找工作“很困难”,有15%的人认为“比较困难”,有5%的人认为“降低要求应该能找到”。这20名大学生中,已找到工作的只有5人。自开始找工作以来,他们人均投递简历8份,人均获得面试机会3个,被录用的机会为25%。
据贫困大学生反映,当前,求职成本太高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吉林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毕业生为找工作参加招聘会一次至少要花费6元,制作一份最简易的个人简历,最少也要2元,而仅凭一份简历、一次招聘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每月为参加招聘和面试而支出的交通和通信费用平均在60元以上,求职期间添置服装花费100元-600元不等,整个求职成本平均在3000元-4000元左右,这些钱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负担,很多贫困生的就业行为因此显示出迫于生计和更加务实,但他们的就业状况仍不理想。
贫困生就业,四方面问题成阻碍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当前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家庭经济贫困造成就业成本拮据,缺乏相对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帮助。根据吉林省有关部门的初步调查,由于经济困难导致部分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差旅费,不能赴外地求职和参加面试;一些学生支付不起上网、打电话等通讯费用,导致信息闭塞,部分困难的大学生甚至没有钱打印简历和求职信。
二是自尊与自卑并存的矛盾强化了他们的焦虑心理。对于过于期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很多贫困家庭而言,他们对大学生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就业的心理压力,就业难的现实,却让这些学生发现自己在就业、择业面前的无力和无助。
三是经济贫困导致很多贫困生不自信,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由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不够,导致应对实际工作和问题的能力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
四是目前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潮流,但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也没有创业启动资金,因此很少有人提出自主创业计划。
多管齐下,合力攻关促就业
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占仁、吉林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吕丽华等人认为,当前,要有效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突出的问题,应多管齐下,合力攻关。
首先,相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择业能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为贫困大学毕业生免费提供公共服务。各地可为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免费的咨询、推荐和职业技能相关培训。
各高校应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认真调查,在了解贫困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有的放矢地提供就业帮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防止贫困大学生因就业问题出现焦虑、悲观和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提高择业能力。要对贫困生提供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的多方面系统帮助;要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的力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适当予以求职经济补贴,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有关补贴政策。
其次,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应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凡是贫困毕业生办理的就业手续,一切优先,一切从简,在政府考录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时,减免贫困大学毕业生的报名费、体检费等费用。学校应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应推出必要的优惠政策,大力引导毕业生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就业。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生搭建就业平台;搭建贫困生就业网上平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优先为贫困生发布个人信息,提供求职、招聘、指导平台,免费为贫困生提供就业网,包括远程面试的机会。
再次,要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先择用贫困大学毕业生。引导企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要支持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其他社会公益组织探索服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尝试。
第四,全面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