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计划”招募志愿者300名,报名者2000多名;追加30个赴四川志愿者名额,700余人报名。
“三支一扶”项目招聘大学生3000名,上万名大学生争相竞聘。
我省首次选聘826名大学生“村官”,6000余大学生赶考。
数字背后的变化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向下看”:“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一种择业新时尚。
“我就业了!”
王凡,去年夏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13日早晨,他早早地赶到了全省“三支一扶”双向选择洽谈会现场,与秭归县卫生局草签了协议,愿意到其下属的乡镇卫生院从事3年的“支医”服务。
问及是否知道环境艰苦,王凡笑着告诉记者,“还有什么比在家待业更让人难受的呢?我就业了,我可以自食其力了,这是最重要的!”
一面是大城市的“人才过剩”,一面是广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厂矿求贤若渴。为缓解这一矛盾,2004年以来,团中央出台了“西部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偏远山区志愿服务;2007年以来,我省实施“三支一扶”项目,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今年,我省又首次在大学毕业生中选拔“村官”,吸引他们到农村就业。鼓励政策的背后还有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服务期满,可享受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加分。
王凡坦言,到基层去是他目前的最好选择,服务期满,他将借助加分的优惠政策,争取考研成功。
“我留下了!”
贺彪,黄石人,我省“西部计划”首批志愿者之一。在建始县从事一年的志愿服务后,他再也离不开那里了,如今已考上恩施州公务员,继续为大山里的百姓服务。“看到我的学识实实在在改变着农村的面貌,我觉得我应该留下来,我要把我的青春安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贺彪在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
从就业压力下的现实选择到扎根基层的自觉行为,和贺彪有着同样心路历程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湖北中医学院学生胡卫华在宜昌山区乡镇“支医”已经一年了。在他们医院,胡卫华是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我曾经治愈了一名肝腹水患者,他对我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激让我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心。”胡卫华说着,眼角闪起了泪花:“基层给我的震撼一言难尽。”
来自团省委的统计显示,我省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中,有40%留在了当地。
“值得肯定的价值取向”
“很多大学生本来就来自基层,他们抱着改变生活环境的憧憬考上大学,来到大城市,毕业后接触现实才发现基层更需要自己,毅然地选择了回归基层,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价值取向。”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说。
冯桂林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活跃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给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会很快发现自己所学能派上用场,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进而把基层视为自己终身的职业追求,这是很自然的。而且,年轻人的成长速度与他对基层情况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下基层锻炼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