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率,近30%的高比例怎么看?
刚公布的2007年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显示,至当年底,这届35.5万毕业生中96.89%就业。这其中,协议就业率59.5%,灵活就业率29.79%。
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从事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包括办公司、干个体,而自由职业者,多指当作家、自由撰稿人之类。
每十个大学生,有三个灵活就业,说明了什么?
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主任朱从明认为,就业形势不乐观,有活干,能养活自己,毕业生是在调整自己的“就业观”。不过,一出校门自立门户单干的,恐怕不多!近30%的灵活就业率,未必令人欣慰:
“灵活就业,意味着就业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国家、家庭投入大量成本,培养大学生,‘灵活就业’这么高,说明很多人没找到稳定的职业,说明就业质量不高,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灵活就业怎么统计?学生告知学校,由用人单位盖章,学校汇总,上报教育主管部门。读去年的就业白皮书,有12所高校本科灵活就业率超过50%,其中6所超过60%,最高的68%。他们中,有艺术、师范、体育院校,也有工程学院。
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汤幼龙认为,灵活就业跟专业特点有关。像艺术、农业园艺类,适合自主创业。当然,也有学校帮扶就业不很理想,毕业生找到稳定工作的比例不理想。个别学校希望学生早点拿出就业的证明,给学校增光,可毕竟是少数。“不能怀疑一切”。教育部门公布就业率,就是要促进学校搞好就业;公布灵活就业率,也是想促使学校降低灵活就业率。今年,还特别要求学校提供灵活就业学生的电话号码,方便抽查。
因为灵活就业的贡献,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普遍不错,超过90%的“一抓一把”,不过,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也是“一抓一把”!
“我们班今年毕业50多人,到6月底,才签了十来个人。”盐城某高校数学系孙玉兰说,而她的老师喊着“形势不错”,却匆匆挂断电话。
技能vs学历,大学生为何不如技校生“畅销”?
“在南京失业抛物线两端的低点,是低学历的中专、技校生,以及研究生以上高学历者,他们就业稳定,失业较少。其中,技校生失业率最低,不到失业人群的7%;而处在失业抛物线最高点是大专生,本科生也处在相对的高位。”
南京市劳动局失业处处长张士凯说:就失业人群学历构成看,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超过中专生、技校生!“在不少技校、职校,如南京技师学院、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毕业生根本不用‘求职’,等着企业上门‘求人’。他们的就业率,连年接近100%,完全是卖方市场!”
大学生为何不如技校生畅销?汤幼龙认为:“读了四年大学,知识、能力和不读大学是不一样,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提高了,自己的就业预期也不一样了。”
用大学生就业预期过高、“高不成低不就”分析其“就业难”,这说法很常见。不过,更深原因在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校人才培养,无法切合买方需求。当前,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最旺,而大量的本专科生恰恰最缺技能,所学非所需,不是“挑花了眼”,而是没人要!
对大学生就业率不如技校生,南京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副主任许宏报认为:根子在职业定位模糊。“大学的很多专业,像日语、中文、计算机,都不是职业!日语学得再好,到日资企业干文员,还得学很多:企业管理、文秘……而中专、技校生则不同,一进校门就直奔厂门,所学课程技能占大头。”
教育这个“人才工厂”该往何处转?
许宏报建议,扩大供不应求的职业教育,压缩供过于求的本专科教育。“中国制造的繁荣,还会持续很久,应调配更多资源,加快发展职业大学!综合性大学,由‘多而滥’转向‘少而精’,适度培养基础理论和长线专业的人才。”
专业调整,为何跑不过市场?
“毕业后干嘛?”“‘作家’(坐家)。”走进南财大学法学专业的宿舍,几位小伙子跟记者玩幽默。
决定回老家铜山挂靠镇里法律服务站的孙虎,调侃中有几分失落:“干‘法律工作者’!替农民打离婚、宅基地官司,做一个赚几百块钱……咱们进来时,都做着大律师的梦。可现在,200多人除考上20来个研究生,多数人恐怕只有‘坐家’了!”
在南京多所高校,法学本科生经历同样的尴尬:不过律师考试,干不成律师;而律考又要等到毕业后,通过率不到7%。上大学前,谁知道律师门槛如此高?
这样的“事后诸葛”,不少热门专业的学生都能说出一二。看江苏200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工商管理63.67%,国际经济与贸易74.5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5.66%……
这些热门专业,的确很“热”——学校愿意办,学生愿意报。汤幼龙说,江苏每年有四五十万考生想上大学。哪些专业容纳他们?像航天航空,学校想开,也没条件开;而一些热门专业,就业整体百分比不很高,但需求量特别大,学校多招些,也可理解。
当大家都在上热门专业,“少了”变成“多了”,超越了需求边界,再“热”的专业也要“难卖”。看上去,这些专业初次就业率也不错,但招生规模大,哪怕10%的“过剩率”,乘出来也不是小数!看看2007年江苏本科生初次就业率:法学类,1192人未就业;经济学类,2851人未就业;工商管理类,毕业17544人,5164人未就业;电气信息类,毕业25551人,更有5439人未就业。
就业率是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级指标”,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如何适应需求,以提高就业率?很多学校选择跟进热点,而热点专业的需求量多大?变化趋势如何?恐怕谁也说不清,先上了再说。
药科专业便是例证。江苏有10所医药院校,基本省内招生,省内就业,每年有2万名医药临床的本专科毕业生。“早几年,药厂兴盛,拼命搞新药,药科毕业生需求看涨,很多医学院校跟着扩招,我们药学院最多一年招了1000多人。可2005年前后,当这批学生陆续出炉时,药企大量兼并,新药研制几乎停止,药科生马上面临就业难!”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04级中药药理专业的学生小文说:“02级前,我们专业30来人;02级扩招到120人。现在,来挑我们的企业是不少,但都不是搞药理,而是做销售。”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徐俊良说,“学校扩招前,本专科毕业生三四百人,2002年后,新增不少专业,现在一年毕业三四千人!我们早有预感:扩招会带来就业难。这几年,学校扩招的多是医药销售、医学翻译等延伸专业,而医学专业则控制规模,2005年后逐渐减少招生。”小文所在的药理专业,03级招生减到70多人,她这级63人,往下又回到30多人了。“因为滞后效应,这几届毕业生只好自己承受市场变化的后果,去年、今年正是最困难的毕业高峰,明后年情况会好些。”
这样的乐观,受到一位人力资源专家的质疑:单靠高校一拨人,就能精确把握市场走势?“何况,有的学校为上个专业,哪怕需求不怎么样,也找我们做‘需求旺盛’的论证!”
他建议:“由政府宏观部门、人才市场运营者,包括社会用人大户,参与人才需求分析与高校专业设置,从而打破信息不对称,增强调整的前瞻性,最大限度减少供需失配。”
背景
求职之路 需各方共同铺就
南京仙林大学城某高校。任淼正在打点行囊。“全校八个金融班,四百多人,像我这样能在无锡的银行找到活干,底薪1000多元,真的不错了!学金融的实在太多,银行消化不了啊!”小任很满意,有一半同学工作没着落。
学国贸的郭宇航也没找到单位。“心里七上八下,家里很着急!”他曾到一家公司干过,月薪800元,“走街串巷卖剃须刀,一天撑死卖10个。”他打算回老家福建。
毕业的大学生,有多少没就业?中国社科院的调查说,2007年毕业500万人,有100万人仍在待业。今年的毕业生多出近70万,又逢经济发展减速,用人需求减少,再过几月,2009年的毕业生又要“上市”,郭宇航们的求职路无疑难度更大。
毕业→待业(失业),一个新的就业困难群体,正在引起社会关注。南京市劳动局失业处处长张士凯说,当前,失业人群趋向低龄化、知识化。今年上半年,南京市区就业转失业8.3万人,同比增三成,登记失业者里一半不到35岁。以历届大学毕业生为主的“2030”(20至30岁),已替代下岗职工为主的“4050”(40-50多岁),成为失业人群新的重要构成。
这一新的就业困难群体,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延伸
“灵活就业”到底该做什么
“协议就业率33.65%,灵活就业率63.16%……”这是苏北一所高校2007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数据。
10个学生中,超过6个“灵活就业”,这“灵活就业”到底做什么呢?
“千万别被数字懵了!”一位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一段往事:
“去年6月,这所高校某位老师打电话来,说班上不少学生没找到单位,请我想想办法,找个单位,给这些孩子就业证明盖个章。我只好找了开服装店的亲戚,在五六份就业证明上盖上章,证明这几个大学生‘被他录用’。这店,也就十几平方米大,雇了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员工,哪要什么大学生?”
记者想采访这位高校老师,被婉拒了。“他还要在学校混下去!听他说,签约就业率大致能信,而‘灵活就业率’是否完全真实,那就要小心啦。”
记者给这所高校招生就业处打去电话,接电话的老师说,“我们反对弄虚作假,给就业率里注水,倒是有些学生就业了,老师可能登记不上来……”他解释:到毕业时,有的学生虽然找到单位,可人家一时还不想签,那么只要它在就业证明上盖个行政章,我们就算学生“灵活就业”。记者希望他提供几个“灵活就业”学生的电话,他答应了,不过至今也没弄来,不知是忘了,还是另有原因。
无独有偶,另一位熟人也告诉记者:去年,他儿子毕业时,明明没落实单位,可学校非要他找单位盖章“证明已就业”。“我坚决不同意,拿不到毕业证也无所谓,咱们不弄虚作假!”
在市场经济时代,数字就是信号灯、指示牌,毕业生就业率相信也是如此。当上大学越来越容易,而找好工作越来越困难时,每个家庭为孩子填报高考志愿也愈发慎重:哪所高校好?哪个专业好?而“好”,有个重要标准:就业率是不是很高?现在,很多省市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我们希望——这些都是真实不含水分的!然而,想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亲友,甚至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在家待业!数据,为何跟人们的现实感受差异如此之大?
在就业压力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采集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无疑也在传递信号:教育,必须更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的期待。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如何,不能只是数院士多少、看论文看成果多少,所培养的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怎样,同样是个硬指标,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也如此。准确的毕业生就业率,可以引导学生选准方向,更好地规划人生;可以引导教育主管部门科学调控,倒逼高校呼应买方市场的需求,主动调整办学方向,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性投入。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