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对信贷、土地、投资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使得国内就业形势愈显严峻。数据显示,2008年求职的毕业大学生数量达到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预计今后3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7年9月1日,仍有大约144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无法如期就业,就业压力指数再创新高;而另据江浙地区当地劳动局的统计,2007年,南京、苏州、无锡和宁波等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本地大学生吸收就业率也不足20个百分点。
“海投”不成想去“投海”
除非你可以留校任教,否则,不管是磨磨蹭蹭考研,还是拖拖拉拉读博,最后都不得不面临同一道,或者说唯一一道开卷试题:就业。据了解,每逢招聘旺季前夕,准毕业生们也逐渐进入求职状态,纷纷拍求职照、制作简历、网上申请;考研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加入到就业大军……和其他很多毕业生一样,上海某高校的大四学生陈琼非,最上心的事就是“海投”——在各大招聘现场海量投递自己的求职简历,结果命中概率比数学里规定的还低;随着失败的如影随行,陈琼非不知道该怎样跳出今年的“百万雄失”——上百万的高校失业者群体,她甚至笑称自己“海投”不成,倒想去“投海”了。
那个饭碗,我让给你
另一个来自苏州的同学郭奇凡,则比陈琼非运气好得多,虽然他所在学校名企招聘的名额并不多,但他很快就进到了人人艳羡的“500强”。毕业前夕,他加入了“中华英才网校园大使”的队伍。参加这个活动让郭奇凡失去了不少“海投”的机会,那段时间他跟“海投”的同学说得最多就是“那个饭碗,我让给你”,因为更吸引他的是中华英才网提供的实践、培训、心理督导一系列附加值——当他挥汗如雨地带队参与招聘前期宣传、推广的时候,宣讲会、笔试、面试的一系列现场执行,让他俨然成了市场部的一员,这些深入实践的操作经验令他对企业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再加上中华英才网颁发的“社会工作实践鉴定书”,让他顺利晋升某著名企业的市场部门。
“CROSS求职”凭啥成了香饽饽?
拥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其实不在少数,许多人从大三就开始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不过,这种实习多是两种结局:一是办公室里的“人肉机器”,每天杂事缠身、忙作一团;二是沦落在毫无技术含量的简单劳作中无法自拔。因为没有企业肯花时间和金钱为实习生培训。所以,实习生的实习质量无从保证。
记者从中华英才网校园事业部了解到,有关“CROSS”跨界求职的平台,在中华英才网还有很多,一系列针对毕业生的“海外实习营”“赢在校园”等活动,都突破了单纯介绍职位的底限,注入了更多附加值,帮助很多大学生实现了向企业展现自我的机会,进而获得名企“入场券”。专家指出,像郭奇凡这样有意识地参与招聘企业的活动,倒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例子,通过和名企的亲密接触,熟悉了市场运作流程,亲身体验了主流公司的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同时获得了专业的培训与指导,为适应社会提前上了生动鲜活的一课。(12版《3C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