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报道中能隐去我们公司‘大学生企业’的头衔吗?”日前,在2008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校园系列活动中,创业3年的大学生老板小郭向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一句试探性的话语道出了大学生企业的些许无奈:“不少人一听说是大学生企业,态度立刻就变。说到底,是觉得我们不成熟、不可信。”
小郭的感受来自于公司日常运作中的真实遭遇。就在刚刚结束的工博会上,小郭的公司作为上海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代表在“创新馆”亮相。小郭说,这本是一次市场推广的好机会,可没想到,不少打算光顾公司展台的观众一看到“大学生企业”的醒目招牌,立刻低语而去。在昨天的活动现场,类似的委屈引起了部分“书生老板”的共鸣:“我们面对的是与所有企业同等的市场竞争,却常常在商业合作、市场推广等环节遭遇社会上的‘有色眼镜’。”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到3%,远低于一般创业企业30%的成功率。这其中,除了项目本身的前景、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团队的互补性等因素之外,市场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日前在沪发布的国内首个“城市大学生创业指数”显示,上海大学生创业友善指标为59.4分,这说明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刚刚只够“及格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技术没市场,是大学生企业即将踢出“临门一脚”时的普遍困惑。而要获得市场认可,恰恰需要社会对于“书生老板”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创新产品的宽容接纳。市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韩明远表示,针对这一现象,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和遍布全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政府平台正在着手完善创业孵化服务链,在提供资金、政策服务的同时,尝试运用政府采购等手段帮助大学生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令人高兴的是,在青浦区科技创业中心的牵线搭桥下,两家大学生企业近日幸运地找到了“知音”。
在听完上海紫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云的项目介绍后,青浦区中医医院当即表示,愿意为这家大学生企业研发的三维影像分析终端、模拟手术刀等产品,提供一年的试用机会,以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作为绍兴中国轻纺城的网上销售平台,上海宝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为杨浦一家大学生企业策划一次3个月的免费推广,助其在互联网上打开防辐射系列产品的全国销路。签完试用协议,陈云很有些感慨:“我们期待,像这样企业间的互帮互助还能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