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用历史数据计算的标准差的分母为什么是“n-1”?
【分析】这里涉及了统计学的一些知识,如果没有统计学基础,会感到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考生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琢磨这个问题,只要记住公式就可以了),简单说明如下:
(n-1)表示的是自由度,这是统计学概念,表示的是分布或差异信息的个数。由于比均值小的数据的误差绝对值与比均值大的数据的误差的绝对值是相等的,所以,只要知道了(n-1)个误差信息,也就知道了第n个误差信息。
以数据1、2、6为例,均值=(1+2+6)/3=3,其中,“1”与均值的误差为1-3=-2,“2”与均值的误差为2-3=-1,“6”与均值的误差为6-3=3。由于-1和-2的绝对值之和=3=“6”与均值的误差,所以,实际上只要知道1和2与均值的误差,就可以知道“6”与均值的误差,即有用的误差信息只有两个。
由于只有(n-1)个误差信息是有用的,所以,要用(n-1)作为标准差的分母才是真正的平均。
2. 关于递延年金三种计算方法的理解?
【分析】第一种计算方法就是先按照普通年金计算出年金在m期期末的现值,然后再复利折现m期就是递延年金的现值。
第二种计算方法就是假设前m期也有年金发生,那么就构成了一个普通年金,按照m+n期计算出年金现值后再减去假设存在的m期的年金现值就是递延年金的现值。
第三种计算方法的含义就是先按照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方法计算出递延年金的终值,然后再复利折现到0时点计算出递延年金的现值。
3 .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应该如何理解?
【分析】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含义是,如果放弃现金折扣(即不在折扣期内付款)则要承担的借款成本。其实,放弃折扣成本的计算就是一个计算“借款”年利率的问题,(信用期-折扣期)表示的是“实际借款天数”。
举例说明如下:
假如现金折扣条件是1/10,n/30,应付账款总额为10000元,则:
如果第10天付款只需付10000×(1-1%)=9900(元);如果第30天付款需要付10000元。
所以,相当于因为使用了这笔款(30-10)=20(天),需要支付10000-9900=100(元)利息,而借款本金是第10天付款的金额9900元,因此,这笔借款的年利率为:
(100/9900)×(360/20)×100%
=(10000×1%)/〔10000×(1-1%)〕×〔360/(30-10)〕×100%
=1%/(1-1%)×〔360/(30-10)〕×100%
即: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
=折扣百分比/(1-折扣百分比)×〔360/(信用期-折扣期)〕×100%
4.为什么说引起个别投资中心的投资利润率提高的投资,不一定会使整个企业的剩余收益增加?
【分析】个别投资中心的剩余收益=个别投资中心的利润-个别投资中心的投资额×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个别投资中心的投资额×(个别投资中心的投资利润率-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如果个别投资中心的投资利润率低于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则提高个别投资中心的投资利润率不一定提高个别投资中心的剩余收益,从而不一定会使整个企业的剩余收益增加。
举例说明:假设甲投资中心目前的投资利润率为4%,投资额为100万元,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为10%,则目前的剩余收益=100×(4%-10%)=-6(万元),假设新项目的投资利润率为8%,投资额为50万元,则该投资可以引起甲投资中心的投资利润率提高,不过增加的剩余收益=50×(8%-10%)=-1(万元),即导致剩余收益减少1万元。
5.为什么“责任成本都是变动成本”的说法不正确?
【分析】责任成本法按可控原则把成本归属于不同责任中心,不仅可控的变动间接费用要分配给责任中心,可控的固定间接费用也要分配给责任中心,所以责任成本不一定都是变动成本。
6.如何理解采用双重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前提是“内部转移的产品或劳务有外部市场,供应方有剩余生产能力,而且其单位变动成本要低于市价”。
【分析】双重价格包括双重市场价格和双重转移价格,如果供应方没有剩余生产能力,则没有能力向内部供应产品。
在双重市场价格中,供应方采用最高市价,使用方采用最低市价。如果内部转移的产品或劳务没有外部市场,则不可能知道其最高市价和最低市价。
在双重转移价格中,供应方按市场价格或议价作为基础,而使用方按供应方的单位变动成本作为计价的基础。如果其单位变动成本高于市价,则使用方不可能同意从供应方购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