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创下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年以来最难时期,中央地方纷纷出台措施,拓宽渠道保就业,发放创业贷款,发放就业券,鼓励大学生当村官,措施的背后是救急还是救助?解了燃眉之急,又如何能做到一劳永逸?《新闻1+1》为您解析。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在我们国家,大学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的过剩,两个数字,一个是600多万,这是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字,然后还有去年没有消化完的100多万,相加也就是说将近七百八万的大学生在等待着职位。那么面对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怎么办?学校应该怎么办?父母应该怎么办?社会应该怎么办?政府又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演播室特别请到了一位特约观察员,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请王先生过一会儿为我们评析这些话题。首先我们还是一起来感受一下大学毕业生即将面临的就业之争。
(播放短片)
解说:
这是广东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首场供需见面会的现场,在暨南大学的足球场上,拿着简历的学生绕着球场足足围了三圈,他们排着队等着领取的是数量有限的招聘会门票,连门票都如此抢手,可以想见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了。
记者:
你觉得适合自己的岗位多吗?
彭剑峰(求职大学生):
不多。
王博文(求职大学生):
相对来说有一些压力吧感觉。
解说:
从去年11月22号起,广东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正式拉开大幕,并将一直持续到今年6月30号,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44个场次也创造了历年之最。
第一天在暨南大学田径场举行的四大国有银行专场共有1.4万余名应届毕业生到场争抢1200个岗位。第二天,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的银行证券保险专场,共有1.5万名学生竞争1500个岗位。第三天的外语外贸和营销管理专场,1.4万人涌入现场,争抢1300个饭碗。
不仅在广东,北京、重庆、浙江等很多地方也都出现了异常火爆的招聘场景。
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员表示,2009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
广东一家企业计划招聘15名卖猪肉的员工,竟然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简历,展开竞聘。最终脱颖而出的35人全都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无独有偶,在西南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上,一家环保公司开出十万年薪招聘大学生做清淘化粪池业务员,也有很多大学生跃跃欲试。虽然往年也出现过大学生卖肉这样的新闻个例,但在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有如此多数量的毕业生竞聘这些职位,还是引发了很多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有人说这表明了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人则看到了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的一种现实选择。
实际上,关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早就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关注,除了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有关政策之外,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就业问题摆到了突出位置。会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从几年前开始,就业难就成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的课题。金融风暴让就业难的现实更加严峻。在压力之下,这道难题需要每个应届毕业生、学校、企业,甚至全社会来共同解答。
小标题:大学生并不多
主持人:
您看王先生,这是一个不等式,因为找工作的人比往年要多得多,但是工作岗位,由于金融风暴引起的实体经济的影响比往年要少得多,这种不等式是不是就意味着,如果做出推理的话,就一定意味着今年的大学生会有相当多找不到工作?
王旭明(特邀观察员):
有这个可能,其实这也不是今年的新问题,我看到《中国青年报》最近披露的一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调查,说大学生就业难难倒全世界,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们中国特殊的情况下,又加上今年金融危机这样一种背景,特别是今年毕业生你也知道达到610万人,确实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主持人:
今年有一个外因,就是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不景气,如果刨除这个外因的话,600多万毕业生,市场能不能消化?
王旭明:
我认为就从我们国家对大学生的需求来说是能消化的。
主持人:
什么意思呢?
王旭明:
因为我们国家并不是说大学生多了,多到了岗位已经不足以容纳下他们的工作了。
主持人:
既然您这么说了,刚才我在一开始说了,2008年还有150万大学毕业生没有消化,一直压到今年,既然我们的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我们有这么多的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什么还会积压出这么多的大学生?
王旭明:
这里面就是很复杂的原因了,不是一个或者两个问题,有用人单位的问题,有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有学校培养的问题,还有评价机制的问题等等等等。
主持人:
您刚才说按道理是应当消化的,但如果说刨除这样的因素,我们不存在经济不景气的因素,我们的市场就能消化这600多万,然后再加上去年的100多万吗?
王旭明:
实际上您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大学生究竟是多了还是不够?
主持人:
所以我就想问这个问题,因为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即将进入到未富先老,因为我们国家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然后对于青年劳动力急需,这种情况下,这么多受过教育的大学生,几百万,这是我们多大的资源,为什么现在反而把他当成包袱来看?
王旭明:
这个病也需要,如果比喻的话,一副中草药得配上很多味的中草药才能来治,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我觉得我们国家大学生不是多了,是远远不够。第二个,远远不够,你刚才说了,剩下这么多,怎么找不到工作?150万,或者今年610万,这么困难,而且还年年困难,这里有很多原因,比方说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我刚才举个例,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和你上学时的大学生,你上学的时候是大学生,我上学的时候也是大学生,是不同的含义。
主持人:
不一样在哪儿呢?
王旭明:
我们那个时候叫经营化时代的大学生,现在大学生是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大学生。举例,我们那时候大学生就是一个层次,本科毕业,现在我们至少有50%多的大学生是属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的,专科层次,而这些大学生我觉得应该是以技能为主的,包括就业,应该从事以技能为主的工作,如果把这些大学生也放在一定要从事所谓白领的工作,所谓很有头脸的工作,那可能就面临找不到工作了。
主持人:
对一个新兴市场来说,它更需要的是适应这个市场的大学生,这样对于平民化的大学生不是更适应市场需求吗?我也是看了您主持的一个节目《问教》,当时您好像和新浪网曾经做了一个联合调查,说为什么就业难,有几个重要的原因,不妨来看一下,列在首位的将近一半的比例就是说教育与需求脱节,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我们能够理解的就是说大学设置的很多专业社会是不需要的,或者说今年时髦,四年之后就被市场所摒弃了。
王旭明:
这个得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有大学设置的专业需要改进和调整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作为大学生,不是专门为了就业而去上的大学。
主持人:
您这话我们得探讨一下。说到这儿,大学生是干什么用的,大学生是用来去就业的,还是说大学生是用来创业的,您怎么看?
王旭明: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一种非常完美的状态,大学生应该是这个社会里面创业的主体,而不应该是就业的主体。
主持人:
这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对我们现在这种实际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
王旭明:
发达国家现在大学生也没有完全成为主体,所以大学生就业难才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所以我说作为一个完美的社会,或者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成为这个社会创业创新的主体。
主持人:
我们现在教育给大学生足够的培养,让他们毕业出门就能成为创业的主体吗?
王旭明:
还有相当的差距,这里面既有教育内部,比方你刚才说到专业调整这样的问题,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等一系列问题,也有教育外部政策配套、机制的改革问题。
主持人:
这是占大头,将近一半的人选择教育跟需求脱节,所以造成现在大学生不好就业。
然后我们再看,将近24%的人选择大学盲目扩招,就是你招得太快了,大学生产出的太多了,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状况。
王旭明:
这个我不能完全同意,我觉得我们国家大学在1998年实现了一次扩招,在原来的基础上增了45%的比例来扩招了这样的规模。应该说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我们的经济发展这么快,如果没有这样一批人才做支撑的话,我们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之快,很难想像没有这样人才支撑的话能够有今天。
主持人:
这些人才是我们高速发展的经济所必须的一个支柱,不能缺少他们。
王旭明:
应该说。
主持人:
然后这是这一条。我们再来看就业难排在第三位的是就业市场饱和,是因为市场提供的位置不够。说到这儿,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现在的就业市场,不是说蛋糕就这么大,你进入到这个劳动力市场,你应当努力帮着政府把市场这个蛋糕做大,如果说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同抢这块蛋糕的话,当然大学生有他的优势,如果大学生就像您刚才说的,出来就是创业,无疑就帮助把这块蛋糕做大,所以我不知道您怎么看就业市场饱和?
王旭明:
这个观点我基本上不同意,因为我觉得不存在就业市场饱和的问题。我给你举个例子,前几天我去参加了一个全球首届的新闻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会,在会上一个专家给我提供一组数字,他说我们国家目前毕业的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每年有20万人,而在新闻传媒目前正式登记造册的人员有16万人,那也就是说让这16万人同时下岗,还有4万应届学新闻的人还无业可就,就是说我们怎么看待就业的业,什么叫做业。
比方说我现在在一家企业化单位里工作,我到了以后几个月时间深深感到,我们这个企业实际上非常急缺学传播的,学新闻的人才,但是目前起码没有人到我这里来。
主持人:
你们是招聘广告没写好。
王旭明:
有各种原因,但是像我这样的,我了解到了,很多企业,包括私人的,包括各种企业,非常急缺公关的、传播的、新闻的人才,但是大量的这些人,特别是名牌大学的人是不要到这种单位去的,认为到这种单位是降格了。
主持人:
所以就涉及到第四个原因,大学生的眼高手低。所以我有一个问题问您,咱们不说今年的经济不景气,各种企业都面临着一个要看紧自己钱包过冬的问题,如果放在平常年景的话,大学生愿意到中小企业去谋一份职位吗?
王旭明:
这是一次观念的变革,这需要一次革命才能去。从目前看,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愿意去。
主持人:
今年不好找工作,他们愿不愿意去?
王旭明:
我还没有太多地看到这个迹象,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我倒是觉得可能就业形势严峻,倒能够加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种转变,这可能是另外一种考虑。
主持人:
结束我们上半场讨论之前,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觉得什么是好工作?
王旭明:
适合自己的就是好工作。
主持人:
有些人认为进入到一些比如说像国企,福利高,收入稳定,未来是可期,这是不是好工作?很多人觉得这是好工作。
王旭明:
如果你把你的价值观,你的生活理想就定位在这一辈子稳稳当当,有个几千块钱的收入,有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够了,那也就这样。但是我觉得大学生还是回来,应该是创业和创新的主体,而不是满足于几千块钱,平、安、稳的生活的主体。
主持人:
对于个人来说这也许是个好工作,但对于我们一个大的经济体,正在发展中的经济体来说,什么是好工作?
王旭明:
我觉得应该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这种创新的意识,这种国家急需的这样一些行业,以及能够带领这个行业去开辟一片新天地的这样一些行业。
主持人:
您现在收看的是《新闻1+1》,今天我们关注的话题是大学生的就业难,我们的节目稍候继续。
主持人:
为了解决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各方面都在做着积极的努力,我们不妨来看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2008年12月20号,温家宝总理来到北航图书馆,与大学生们畅谈心声。席间,北航校长李卫向温总理说了现在学校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想出的一个办法,那就是北航每年经费超过十个亿,如果让一部分毕业生在两三年内,采取研究助理的方式留在学校,至少能够解决1/4到1/3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这样一方面完成了学校科研,增加自身技能,另一方面,还能减少对社会的负担和压力。对此,温总理当场赞成,并表示会安排财政部门给这些毕业生解决上社会保险的手续问题。
事实上,目前中央反复强调,将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就在昨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一份通知,其中包括了针对大学生就业的11项具体服务活动,例如“校企对接”、“寒假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等,其中还首次明确为就业相对困难的女大学生、残疾大学生举办创业导师和就业对接服务活动。出台这些措施的目标是力争使今年的应届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
与此同时,在中央的推动下,各地也纷纷出台各种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例如,成都向2008届以前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价值500元的就业培训券,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各类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培训专业。西安市出资50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最高可贷款50万。
江苏省启动“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中国重点解决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事业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等实际问题,以实现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浙江省则将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建设列入全省高等教育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首期投资500万元的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正式开通。而就在本周末,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将在全国各地展开,今年的硕士研究生将比去年扩招5%左右,这不得不说也是教育部为缓解就业压力所采取的措施。
同时教育部还表示,对于能源、信息等前沿技术和基础学科相关专业招生将重点支持,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的学科和专业将限制招生规模,这也显示出国家希望通过现在的专业调整以解决未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看来,如何帮助大学生度过这个内外夹击下的就业寒冬,我们仍将继续努力。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以成都市为例,了解一下那里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和今年他们将面对的一个局面,我们马上连线成都市人事局副局长罗建民,罗局长您好。
罗建民(成都市人事局副局长):
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
罗局长我们知道,今年成都发放了一个叫做就业培训券的东西,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就业培训券它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王旭明:
今年的元月4号,成都市财政拿出了7500万元,专门用于返乡农民工、“失业转就”人员,也包括了我们2008年以前到现在还没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每人500块钱,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可以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这样必然为他们下一步的就业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主持人:
罗局长,我刚才听到您介绍就业券的时候,跟大学生并列在一起的还有农民工,换句话说,大学生就要和农民工一起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就业培训班了。
罗建民:
他的培训内容自己选择,档次可能不一样。
主持人:
当地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一种措施?
罗建民:
我们理解,一个是在目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一点缓解,另外就是提高他们再就业的能力。
主持人:
您给我们说一下,今年对于成都市来说,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就业情况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就业的压力大不大?
罗建民:
成都和全国一样,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成都还多了一个地震的影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就减少。成都生源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大约有5万人,比2008年多了1万人,还不包括2008年没有就业的,没有消化的这一部分同志。
另外,最近我们举办的几次大型招聘会,进场单位与往年同期相比,进场单位减少了1/3,提供的岗位减少的更多,一增一减,就显得大学生就业的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主持人:
罗局长,我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对于一些,很不幸,他没找到工作,他今年就是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来说,他找不着工作,他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他会不会享受到失业救助,或者是失业保险,会有吗?
罗建民:
目前成都还没有考虑对他们进行失业救助,因为毕竟相对救助对象来讲,他们还有知识,还有就业的能力。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谢罗建民副局长给我们介绍来自成都的局面。
刚才我注意到很有意思的情况,就是成都发放的培训券发放的对象是社会的两端,一个是农民工,一个是大学生,您怎么看待这种局面?
小标题:大学生应该是帮助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力量
王旭明:
刚才局长说了,有各种不同层次,根据民工也好、大学生也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需求来选择培训的内容,但是我也确实觉得有一点。
主持人:
您心里什么滋味?
王旭明:
说酸楚吧说得重了,反正是有一点不太舒服,因为我觉得大学生的的确确不应当是和农民工,这个因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觉得大学生应该是社会的顶梁柱,应该是帮助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支主要力量,现在成了需要政府来救助的对象,我觉得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应该说我们的政府是责任政府,考虑到我们的现实情况,全力采取措施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但作为大学生本人,现在我在想,我倒退若干年,是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一员的话,我会感到心里不舒服。
主持人: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以成都为例,包括我们通过短片看到全国各地、政府,还有各方面都在想办法,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短时期的一个救急的举措,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政府在出力帮助这些大学生。如果我们从长远来看,在未来若干年,怎么让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再让政府操心,而让市场能够解决?
王旭明:
我还是充满希望,我觉得我们要关口前移,就是由出口考虑就业问题变为入口就考虑就业问题,就是大学生在入大学,在进大学门的时候选择专业,包括选择学校,甚至选择老师等等,可能都要和就业紧紧挂钩。在就学的四年期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就业紧密相结合。所以这里面有两方面因素特别要说,一方面,作为我们学校设置专业的时候,所谓那些长线专业,就是市场不欢迎的专业应该尽可能地调整。另外一方面,作为我们学生主体,自己要及时地调整,你在学某些专业的时候,要把学和习结合起来,要把学和术结合起来。
主持人:
说到长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在探讨长远的解决之道,但是在长远的解决大问题的一些方法的时候,有很多人有一些怨言,这些怨言我们不能不去正视它,比如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就说我的父母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我同学的父母有局长,甚至还有部长,我在面对一个就业的时候,我的门槛比他们高太多了,所以说未来我们怎么能够从长远,从制度上去消除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是很多人关心的。
王旭明:
应该看到,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我们当然不断地在追求完美的社会,在存在这样或那样弊端的时候,作为大学生自身,我觉得除了呼吁,除了帮助,除了期待社会去调整,去完善之外,作为自身,我觉得完善自己。
我最近碰到一个大学生就业的时候,一年前,我看到他还没有就业,非常痛苦,一年后我有一个机会碰到他,他原来准备考研究生,他说我不准备考了,为什么?他说我已经被一个公司的人事部部长录取为部长助理,同时聘用这个岗位的有五六个人,为什么录用他了呢?因为部长问了两个问题,其他的都答不上来,这两个问题很简单,一个问题是你是学人力资源管理的,请问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其他学生答不上来,他基础知识很好,答上来了。又问其他几个孩子,你的大学老师,教人力资源课的老师是谁,高中老师是谁,都答不上来,这个孩子同样答上来了,我想这就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主持人:
您这个多多少少是不是也有一些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呢?
王旭明:
因为我觉得面对现实,我们会有很多无奈,面对这些无奈,作为一个智慧的选择,改造当然是不可少的,但是改造同时,如果完善自我不是也同样挺好吗?
主持人:
面对今年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那些有可能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王旭明:
少怨言,多充实自己,降低标准。简单的说,先择业,再就业,最后实现创业。
主持人:
还来得及吗?
王旭明:
来得及,只要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