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一年的项志发现,只一天时间,他背后就多了个“尾巴”。他去哪儿,“尾巴”就跟到哪儿,甚至他起身想去洗手间,“ 尾巴”也作起身状。 一个月前,部门例会上,经理旁边突然多了一个年轻人。经理介绍:“这是今年新进公司的小何。项志,你带他一下,让他尽快融入团队。” 项志就这样接受了光荣使命,把小何带到办公桌前。在讲了一些基本的工作性质、相关专业知识的准备后,项志让小何自己琢磨一下,开始忙自己的工作。 小何这时开口了:“我该怎么准备呢?” 项志随手从桌上抽了两本书,说:“先熟悉一下这个行业吧。” 整个下午,小何都趴在桌上看书。项志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发现小何昏昏欲睡,一副上公共课偷看课外书走神的模样,完全不在状态。 “有什么问题没有?”项志问。 “还是很多不懂。”小何小心翼翼地回答。 “不懂怎么不问?” “看你们都忙着,不好意思打扰。” 第一天过后,项志有点儿纳闷:自己去年进公司的时候好像没有人带过,很快就熟悉流程进入工作状态了。这个小男生还是名校毕业,怎么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位置在哪里。 小何确实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所在,接下来的几天,项志就是他的坐标:无论项志走到哪儿,他都跟到哪儿。同事都笑言:“你身后怎么多了个‘尾巴’呀?” 项志哭笑不得,小何却依然如故。工作时,项志总觉得身边有一双眼睛在观察他,接客户电话、处理文件等平时得心应手的事情现在做起来也有点儿不自在。 项志希望尽快结束“培训新人”的使命,抽空就给小何讲专业方面的知识、本领域的现状和前景,以及个人在每个岗位上的职能。他希望给小何一种启发性的引导,让他在实践中慢慢掌握。 小何呢?每次听得都特别认真,甚至拿出本子记项志的发言。可问及他的看法,却总是不知所以,似乎习惯了被动接受,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主见在哪里。 有一次,项志想让小何练练手,就让他对正在进行的项目写一份建议书。怕小何不懂,他拿了一份以往做过的另一个项目提案给小何参考,并强调:“参考一下理念和格式,简单写点对这个项目的看法,不要有压力。” 过了几天,小何呈上来的建议书草案内容几乎和参考范本一模一样!而两个项目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 相处久了,项志发现,每每给小何分配具体工作,比如打份文件、查份资料什么的,小何都能准确完成。可是让他自己做事或谈想法的时候,小何就没辙了。 项志担心,“尽快让小何融入团队”的任务怕是遥遥无期了。 刚入职的年轻人由于自信心不足,他们会以异于常态的行为掩藏内心的自卑。职业指导专家将这种“办公室婴儿”的出现归结为“新环境自卑”。 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年轻人由于害怕犯错,总把自己当做底层执行者而非公司决策者,习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工作,所以才会有老板抱怨员工缺乏主动性。而年轻人自身的成长和教育环境造就了职场经验的缺乏。从校园到职场中间教育的断裂,造成年轻人的幼稚。 在学校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在职场学会做人和做事,两个阶段本来不该割裂。但现实中,很多人却忽略了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化,只注重分数,并未注重人格、心理素质以及应对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家庭中,年轻人更是备受呵护,很多自己该做的事情都被父母代替了,一旦到了职场,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突然要独立面对一切,自然会手足无措。(司继红)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