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来自内心的喜悦、踏实,那种对未来的憧憬和信仰,让我更加确信,去西藏基层工作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是我热爱的事业。对于这个选择,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够听见自己坚定的心跳!”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生李青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像李青这样听从祖国的召唤,坚定地赴西部、去基层就业的清华毕业生还有很多:去汶川的上海姑娘程莉、签约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博士生隋少春、夫妻二人一同赴青海工作的靳力和王晓英、去西藏当村官的女生邹圣兰……是什么让这些高等学府的学子们远离家乡?是什么让这些“80后”的大学生离开繁华都市,奔赴尚不发达的西部?是什么让他们敢于做出同龄人仍有顾忌的人生选择?
上大舞台 成大事业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这些响亮的口号代表了清华大学毕业生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优良传统。清华大学一直大力倡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国家重要行业与领域就业。
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清华一直认为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工作。作为全国顶尖高等学府,清华的毕业生一般不愁大城市的高薪工作。然而,大城市、高薪并非清华人衡量就业价值的主要标准。2007年,到西藏工作的庄皓给同窗任仲泉临别赠言:“一个人的能耐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在于你对这个社会的作用。”两年后,任仲泉没有留京、没有回到老家黑龙江,而是去重庆艰苦地区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清华对毕业生的就业引导不是单纯靠“看不见”的手,还靠“看得见”的手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在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学校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就业质量上,促进毕业生就业在行业和地域上合理分布:在行业中,学校提出将“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引导方向;在地域上,加大力度引导毕业生到北京以外的地区就业,尤其以基层和国家重点发展的中西部、东北作为工作重点。
树立榜样 引领后学
今年,水利系水研5班获得了清华大学2009届毕业生“启航奖励金”集体奖。该班共有16位毕业生就业,全部签约了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绝大多数继续从事水利工作,13位毕业生选择到京外单位就业,就业地域分布在祖国西部、中部、东北等地区的10个省市。
原来,这个举动与一段佳话有关。汶川地震后,清华水利系的许多老师亲赴灾区,加班加点连续作战,实地参与堰塞湖抢险勘测和急救方案的规划设计。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每一位学生。选择去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的申晓东,一直记得导师钟德钰的话:“国家在危难的时候用到我们水利人,我们就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任务完成好,苦点累点没什么。”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水研5班的学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水利建设的第一线,投身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清华大学2006年开始设立“启航奖励金”,每年表彰100名赴西部、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的优秀毕业生,2009年着重表彰了5个班集体。“有时候集体和老师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意想不到的影响。”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
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学校都要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为毕业生做报告,发挥他们的教育引导作用。这其中既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金怡濂、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王永志,还有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延庆一中物理教师许铁成,以及毕业后毅然回到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家乡的海南省五指山市副市长陈国诚等。他们不断奋斗、报效祖国的事迹,在毕业生中引起强烈共鸣。
近年,清华大学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
职业“教练” 悉心指导
一位学生在网上留言:“今天我们参观了航天五院,了解到我国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切身感受到了航天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的人是充实的、快乐的。”
这是清华大学职业辅导品牌项目--“职业生涯教练计划”陈宇教练小组的一场活动。从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开创了“职业生涯教练计划”,邀请来自党政机关、重点科研院所、重点国有企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担任职业生涯教练,在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上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2009年,第四届职业生涯教练计划邀请了41位教练,30%来自京外单位。同时,结合国家重点推动的基层就业工作,活动还特别邀请了来自基层政府的教练,如平谷区夏各庄党委书记常宇、河北柏乡县县委书记王志伟等。“教练”们多次带领学生深入基层,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基层工作。
据介绍,清华大学在就业工作中成立了基层项目专项工作组,立足“早、快、深、实、细”,积极开展工作。学校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深入调研摸底工作,掌握有志于到基层工作毕业生的详细情况。学校还注意加强与各地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校领导多次率队访问江苏、河南、西藏等地区的党政部门。2009年,学校与重庆市深度合作,选调生选拔全程放在学校进行,为有志于去西部基层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开辟了“绿色通道”,营造了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2009年,清华超过8成的就业毕业生赴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389名毕业生赴西部、东北地区就业,比去年同期增长25%以上,超过300名毕业生应聘各地基层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征兵入伍、北京社区工作助理和科研助理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