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张纸,一小时,一千字,高考作文每年都能难倒一批人,也能给另外一些人带来幸运。今年福建一位考生就因为一篇《我于咖啡中看见》成为幸运儿,这篇文章得了满分。然而,这篇文章被一位初中生看到,并反映到报社,说此文抄袭了新出版的一本书。由于200字的雷同,网上于是展开了“抄还是没抄”的大讨论,正反双方各执一词,不分高下。
从我们学写作文的那天起,一句名言就迅速普及了: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是操作思路,后面还有操作方法:看你会抄不会抄。具体操作的时候,还有一些技巧,比如,引用和套用。引用套用得好,就是妙文,为自己文章添色;引用套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被认定是抄袭——一些靠著文为生的大学教授也吃过这方面的亏。
福建考生抄袭与否,至今无法认定,因此,这位考生应该算作“会抄”的人,水平显然高出“前辈”:2005年福建考生的满分作文《执子与通子》,涉嫌抄袭4年前湖南湘潭市一中邓丽的同名获奖习作;2001年四川考生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涉嫌抄袭当年第7期《杂文选刊》刊发的《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2003年海南一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最美丽的鸟》,涉嫌抄袭《故事会》杂志刊发的《爱的误区》;2004年重庆高考考生的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涉嫌抄袭;2004年江西满分作文《桃花源祭》涉嫌抄袭……
随便上网一搜,几乎每年都有高考满分作文涉嫌抄袭的例子。满分作文常见抄袭,那么非满分作文是否有抄袭的呢?我推断,不但有,而且还会很多,只不过它们不像满分作文那样曝光率高,易被发现罢了。作出这种推断的理由,就是中学教育中一种叫做“套题”的应试技巧。具体到作文应试上,无非是大量背诵一些文字材料,诸如名言警句,事例典故,抒情段落,针对不同考题,把提前背好的材料进行组合粘贴,既省时间,又省脑子,写出来的文章还显得成熟老辣。
有教师表示,这种“套题”战术已经成为学生作文的技巧,老师乐于这样教,学生乐于这样学,然后在高考中,“套用”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结构作文的普遍现象。一看到作文题,立刻搜肠刮肚,寻找资料,立意之后,把提前背好的大量文字“套用”上去,时不时穿插些名言警句,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连缀,一篇急就章就这么写成了。当大家都学会了这个作文妙法,高考作文就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抄袭”质疑,也在无形中成就了当代新“八股”。
遥想当年,可恶的八股文曾让蒲松龄等人抱恨终生,也让众多庸碌之辈高中状元,流毒既广泛且久远;反观如今,“套题”成为中学作文教学潜规则,“套”出来的新“八股”随处可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扼制了他们活跃的思想,这是相当可怕的。而对于这些青春火红的年轻人,更可怕的是新“八股”的思维方式,如果他们熟练使用新“八股”,且乐此不疲,一生“套用”下去,那就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代人的悲剧了。
高考满分作文屡屡涉嫌抄袭,向我们展示了一篇高考作文变成新“八股”的可怕过程。我们都知道,在文字领域,没有什么比“八股”更能“钳制思想、扼杀性灵”了。然而,如今的考生居然热衷于此道,原因何在?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对此,一位文艺评论家是这样问的:“写作文成了玩文字七巧板。为什么学生要这样?老师和考官们,你们有新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