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部门公布:今年内蒙古共有3700多名考生因“高考移民”或涉嫌“高考移民”被取消录取资格,这一数字相当于去年内蒙古查处高考移民人数的8倍,约占考生总人数的1.4%。这是内蒙古首次采取自查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办法治理屡禁不绝的“高考移民”问题,其结果表明,加强社会监督不失为医治这一社会痼疾的良药。
今年,内蒙古有26万多名考生参加高考。教育招生考试部门在查处“高考移民”时,将4000多名涉嫌“高考移民”的考生名单在其网站上公示,不但有考生的考号、姓名,还提供了所在学校、班级、是否应届生等详细信息,欢迎社会监督。同时规定,这些考生可以在公示期11天内,向招生、公安、监察等部门提供身份证明、户籍等相关证明材料,有权利进行申诉。
“我们不认识他”“他不是我们班的”,这是许多考生举报“高考移民”的网上留言。将“高考移民”暴露在阳光下,让所有考生和群众共同监督,使之失去特权的庇护,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考试主管部门今年治理“高考移民”的新举措。
“高考移民”是多年来困扰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工作的一大难点。因内蒙古等边远省份高考录取成绩相对较低,每年都有大量考生从其他省份迁移至此,令教育考试管理部门防不胜防。“高考移民”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招生秩序,人为地抬高了迁入地省份高考的录取分数线,挤占了当地考生宝贵的入学名额,侵害了考生受高等教育的权益,破坏了社会公平原则。
“高考移民”治理之难被社会称为“割韭菜现象”。有教育界人士认为,“高考移民”外有部门之间的互相制约,内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保护,靠教育考试部门自己难以治理。内蒙古教育考试部门借助社会力量治理“高考移民”,向社会开放信息,借助公众力量监督,既是尊重每个考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使管理部门的公信力提高,更让“高考移民”风险加大,是治理“高考移民”的一种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