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该不该文理分科?对这个问题,无论是专家、老师、学生家长还是普通网友,持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然而,本报记者近日在江苏、湖北、安徽、广东等省调查发现:高中文理分科已经积弊难返,而且有愈来愈早之势,有些学校甚至让学生从高中一进校就踏上不同的“专业成才”之路。
为什么大部分教育界人士达成共识的问题仍然难改?高中无法开展全面教育的障碍究竟在哪里?学生、老师、家长、教育界人士似乎都有苦衷。
“早分班早主动”
“学校从高一下学期就开始分班了,文科生不学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生不学政治、历史、地理。” 提起文理分班,湖北省十堰市竹溪一中高二年级化学老师吴著华有些无奈,“分科后,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全面,我在教学中有体会,不管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思维方式都有局限性。”
而竹溪二中分班更早,自今年起,该校学生从高中一进校就开始了文理分班。高一(1)班班主任陈耀华是文理分班的主力倡导者,他虽然坦承过早的分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但“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原来分班从高二开始,后来发现为了更好地迎战高考,早分班就早主动,既能提高升学率,也有助于学生考上好大学。现在上个好大学,将来就能更好地就业。” 他班里的学生李敏也很坦率:“现在我们的主要精力就是迎战高考,这个‘指挥棒’怎么指,我们就怎么做,不会考虑太多其他的事。”
家长对于文理分科的心态则很矛盾,竹溪二中高一(1)班学生蔡伟的家长蔡远华说:“我们既想让孩子全面掌握各科知识,又希望孩子能顺利通过高考的独木桥,但目前的现实逼迫你急功近利,只能选择其一。”
湖北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记者了解到,安徽省从2006年开始在高中全面开始新课改,一个亮点就是设置了平衡文理分科后学生知识结构欠缺的环节——“学业水平测试”,包含语文、数学、外语、人文与社会基础、科学基础、技术素养6个科目。但这一改革推行得并不顺利,家长的普遍疑虑仍然是此举会否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会否对高考成绩造成冲击。这种疑虑越往下走越明显,合肥三十二中副校长查日义说,“合肥市对于学业水平测试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其他地市则不尽然,一些乡镇一级的中学,在高一就提前分科,为了应付测试,到了高二下学期就组织学生集中突击非专业科目。”
“不分科负担重”
既然高考“指挥棒”是导致文理分科的根本原因,那么,高考改革步伐迈得比较大的省份,文理分班的情况又如何呢?记者在江苏省采访发现,现况也不乐观。
目前江苏执行的是“08版”高考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学生要参加两次“高考”,除了全国统考外,还要在高二下学期参加一次“小高考”。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数、外3门,再加两门选修科目测试。比如,理科生可以选择物化、物生、物地、物政组合,文科生可以选择史地、史政、史化、史生组合。而“小高考”的考试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课程中的4门。语、数、外3门记分数,选修和必修科目不记分数,只记等第。如果哪一门科目没有达到规定的等第,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
应该说,这一方案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克服过早文理分科造成的弊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走了样”。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一位负责人表示,对于何时开始分科,虽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一般都是从高二上学期开始,教育部门不允许提前。不过,记者采访的南京市三中、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等校都是在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前后分科,有些学校甚至在高一上学期期中就分科了。
为什么提前?“因为高二要参加‘小高考’,不提前分科,学生来不及复习。”南京三中副校长郭蜀宁认为,目前的高考方案,似乎并没有起到减负的作用,“以前一般是高二上学期结束才分科,现在不得不在高一下学期期中就把文理科分好。如果不分科,学生负担太重。”
靖江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物理老师陈斌也认为应该分科,否则选修科目就得不到加强,“要求学生9门功课平均用力,哪来那么多的精力?”不过,他也坦承,分科确实不宜太早,“很多学生还没有明显的文理倾向,就在高一时被迫分科,根本谈不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改革高考“指挥棒”
近年来,一些省区市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高考方案,但目前看起来,并没有挡住高中文理分科越来越早的步伐,难点何在?
一位多年参与高考改革的学者很无奈地说,前些年高考改革有一种“三加综合”方案,即在语文、数学和外语之后,加上一个文理综合科目,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可是没想到一实行起来就走了样,变了味。有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想不通,有的甚至采取抵制态度,搞起了“三加文综”和“三加理综”,其实就是不愿意从根本上解决中学文理分科的问题。
在现实中,由于中学文理分科模式延续多年,已经成为一些教育者的思维定式,似乎不分文理,老师就不会教,学生就没法学。对此现象,曾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学和管理的暴占光博士指出,这一问题的根源还是应试教育。如果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而不是从高考出发,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不完全是高考的要求,使一些课程综合化、多元化,而不是简单化、片面化,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杨小村提出,必须警惕个别学校为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只干高考一件事”,所以“要建立健全社会督导体系,督促学校按规定开足高一的各必修课程,上好高二、高三的各选修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认为,要改变现状,关键还是要改革高考“指挥棒”,逐步取消按文理分科进行人才测评和选拔的高考制度,“对于某一科特别突出、其他科相对较弱的偏才、怪才,可以通过大学自主招生来吸纳人才。希望有关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逐步扩大高考自主招生的比例。” (记者 汪晓东 田豆豆 朱 磊 贺林平)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