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期以来,西南大学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实践成果,先后与云南省牟定县,重庆市石柱县、秀山县,四川省南充市等多个市县开展全面校地合作,积极探索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一、创新校地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对接
为便于全面整合全校科技资源,推进校地合作持续发展,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校地合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任组长的校地合作专家咨询组;健全校地合作处的服务产学研对接职能,在石柱县、秀山县、南充市等多个市县设立办公室,长期派员驻扎,全力推进基地建设;设立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经费,用作农业科技开发与研究。学校要求参加产学研对接的学院,灵活选择合作方式和合作项目,与当地县市进行密切、全方位的合作,并将学院所联系县市的发展状况,作为考核各学院服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相关政策的鼓励下,西南大学12个与农业相关的学院,已与石柱县、秀山县等市县部门开展了对接工作。各个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和所对接乡镇的资源及产业优势,引进业主,转化科研成果,兴办科技产业,通过“示范一村,带动一镇;服务一县,搞活一片”,很快推进了辣椒、莼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优质作物育种、畜牧业等7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12个旨在提高农产品加工利用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研究开发项目,也落户石柱县。
二、编制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服务地方科学决策
学校选派了十多名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各学科专家教授分别与多个市县有关领导组成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课题组。近日,经过多次考察座谈、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学校为石柱县编制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这是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指导下,重庆首个编制完成的区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评审专家组认为,该规划系统分析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资源现状,提出了石柱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战略,并对全县文化产业总体布局、项目开发、效益分析、政策保障等方面作了详尽阐述,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绘制了蓝图,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三、开发实用技术和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在今年启动的绿色即食软包装莼菜加工研究、百合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优质山羊引种扩繁示范及疫病防治、马铃薯淀粉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佛手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等十余项科技开发项目中,有的项目已经见到成效,有的产品已经推出,有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石柱的长毛兔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夏季仔兔的死亡率高、秋季母兔的受孕率低、冬季存栏兔体弱是制约发展的三大难题,长期未得到解决。今年启动的肉兔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配套技术研究、兔毛纤维表面综合处理技术研究等项目利用石柱中药材资源,就地取材,解决了这三大难题,使夏季仔兔死亡率由45﹪下降到3﹪;秋季母兔受孕率由10—30﹪提高到90﹪,冬季存栏兔体弱的状况大大改善。
四、组建“晚霞”专家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西南大学组建有专业特长的蚕桑、食用菌、植保和畜牧业等方面专家组建的老专家顾问团──“晚霞”专家组,充分利用老专家的技术优势,深入开展重点产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晚霞”专家组的专家们,跑田坎、进农家,先后解决了种牛人工授精、长毛兔种兔孕产率低、仔兔死亡率高、辣椒炭疽病、蚕桑病虫等难题,使相关产业的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截至目前,西南大学派出的科研人员已超过2000人次。专家、教授深入农村乡镇和村、社举办蚕桑、辣椒、食用菌、畜牧业、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培训班约数十期,培训乡镇、村、社干部和技术骨干约2000人次。通过专家和受训乡镇、村社干部和技术骨干的扩散,当地大多数农民都掌握了初步的适用农业技术,促进了“三农”工作可持续发展。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