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寻常实奇崛——简评2010年全国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
最近对近年来的四川高考语文试题有一定的研究,拿到今年的四川高考语文试题,不觉眼前一亮,感觉它的目标在不断前移,视野在不断变化,更有“文”味了。
今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稳中求变,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的延续性和与新课标衔接过渡的趋势。试卷结构稳定,题目难易适度。在试题取材上,保持了“三维”取材的思路,即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的现实生活、显性和隐性的课本素材、文质兼美的课外文本材料等三个维度选取和组合试题素材。
2010年四川高考语文命题稳中有进,体现在综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开放性更大、整体感更强、引领素质教育的意识更浓五个方面。
一、综合性更强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试题在全面测查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指向更加明确。主要表现在考点综合、能力综合、题型综合以及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
二、覆盖面更广
词语考查的覆盖面广在字音的考查上,今年虽然沿袭了往年的思路,但字形考查在往年考双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的基础上增加了三音节词;词语应用的考查上,由前几年只考成语扩大到对成语、惯用语以及双音实词、双音虚词的综合考查。
文体考查的覆盖面广今年的说明文阅读考查已经由科技说明文拓展到社科说明文,文言文由去年的夹叙夹议散文回复到人物传记,古诗文鉴赏由连续几年的古诗鉴赏转到宋词鉴赏,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考查打破多年来的文体选择模式,在去年考外国小说的基础上,今年又拓展到对外国散文阅读的考查。考查文体的拓展,对扩大考生阅读视野,全面测查考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考生的语文能力,改变僵化备考和机械应试的局面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作文覆盖面更广。今年是材料作文,题目的选材渗透到理科领域,让考生根据几何知识展开联想,给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材角度和立意空间。
三、开放性更大
考查指向具有开放性。如12题宋词鉴赏,通过用注解提供背景信息的方式把考生对该词隐含的伤感之情的领会由文内向文外,由表层向深层,使考生既感受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体会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题干设置具有开放性。如20题既允许考生可以就给定的句子中涉及的描写对象进行续写,也可选择自然界其它描写对象进行续写。作文让考生由几何学上的点线面展开联想,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自定立意。这些题干都没有将考生局限在某一狭窄领域,而是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他们张扬个性、放飞思想、写出“我”来。
四、整体感更强
题与题之间协调配合。每道小题的设计上,都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核心能力、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等,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材料与材料之间互相补充。试题在选材上注重了广泛性,首先是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现实人生;其次是结合教材命题,注重显隐结合;第三是选择阅读材料,力求文质兼美;第四是注重人文、自然、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材料的相互配合。
五、引领素质教育的意识更浓
注意测试考生创新思维能力。19题要求考生对陶渊明诗句“悠然见南山”的“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这就测查了考生的想象能力;21题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对几何学上“点”的属性思考出发,或联系社会现实的某个方面,或联系考生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在联想的思维发散中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感悟。创新就要根据已知探讨未知,7题根据《书画装裱》一文提供的信息去推断文内与文外信息,这就是让考生从阅读中再生信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
注意测试考生生态环境意识。五大题,让考生阅读外国散文《自然》,与文本作深层次对话,和作者一道去感悟大自然的神圣、庄严、博大、深邃,受到精神洗礼,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契合。13题诗词鉴赏《减字木兰花》让学生欣赏花团锦簇的美丽春光。20题让考生仿照“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续写两句话,要求从不同方面表达保护生态环境之意。
注意测试考生审美鉴赏能力。对于中学生而言,审美鉴赏的命题只能是“高起点低落点”。今年考的宋词,简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词隐含的伤感之情,通过对花繁叶茂的美丽春景的品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愫;14题阅读美国作家爱默生散文《自然》,在对词和句的理解,对全文主题思想、情感意绪的把握中测试考生审美鉴赏能力。
注意测试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基础知识方面,选择在日常生活和报刊杂志上常见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类型,第六大题或考查考生捕捉和筛选主要信息,正确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或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的能力等。扩写题继续从考生所学课文中选材,既综合考测仿写、扩写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又意在启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用教材教学生。
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整合。今年的试题在这方面作了尝试,例如,对词语的考查涉及到物理学中相关概念;作文题要求考生从几何学上“点”这一概念的认识出发展开联想,有感而发,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文理渗透,引领考生把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拓展到自然科学领域。
(注:作者系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成都市高三语文中心组成员,四川省高考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