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生是后备军官,但爱军习武的使命感不能“后备”
●签约高校虽非军营,但国防生的军政素质却在此奠基
●使命如何担当?根基如何夯实?
南京军区携手11所签约
高校共同探路
—— 国防生在这里塑形转身
写在前面的话
国防生,我军干部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
10年前,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了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决策。这是新世纪我军干部培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培养部队生长干部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军民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的崭新探索,事关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大计。
然而,10年来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毕业国防生素质参差不齐,各方对国防生培养工作褒贬不一。
国防生培养到底遇到了哪些问题?运行机制存在哪些不完善?南京军区携手11所地方签约高校建立国防生军政素质培育协作区的探索与实践正是由此发端。他们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的协作培育平台被誉为“华东模式”,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广泛关注。
●国防生,生为国防,为国防而生!对于国防生培养而言,强化军政素质是锻造合格带兵人的基础工程——
国防生培养质量的“两大硬伤”,令人堪忧
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一位领导记忆犹新:走马上任第一天,他就接到了7个要求解除国防生培养协议的电话,有国防生自己打“退堂鼓”的,也有部队强烈要求“退人”的。
国防生培养被誉为“朝阳工程”,缘何有这么多“太阳黑子”?对此,干部部门联合11所签约高校深入调研,13个调研组、60个调研课题、23000份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出炉,直指国防生的“两大硬伤”。
硬伤一:爱军习武的使命感不强。
“如果把我分配到这个范围之外,我就不去报到!”华东理工大学国防生毕业分配摸底时,国防生小曹拿出一张地图,以自己家乡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划了一个圈。
“分配半径”折射出国防生的入学动机、个人追求的多元取向。“一纸约定不代表一生坚定,在校期间国防生的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配套教育若跟不上,难保国防生价值观发生偏移。”驻华东理工大学选培办刘主任说。
硬伤二:第一任职能力基础偏弱。
某校80名大四国防生到部队当兵锻炼,正赶上集团军抽考基础理论知识。同答一份试卷,结果国防生平均比基层官兵低了28分。
一次入伍集训,某团对刚刚毕业不久的3名国防生进行体能技能摸底测试。5公里武装越野、实弹射击、400米障碍勉强及格,战场救护课目全部“哑火”……
课题组对已毕业的376名国防生跟踪调查发现:军事素质“短板”成为制约他们在基层发展的最大“瓶颈”。
●教育界常言: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才为上品。国防生培养就是要为部队输送“优质钢”,必须品学兼优、军政兼通——
人才“高铁”跑不快,源于配套“设施”不完善
“国防生培养好比一条新建的‘高铁’,方向没错,只是在行进过程中,这趟机车配套设施还
不完备,因而跑不快、跑不稳。”针对国防生培养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领导形象地解释道。
教育界常言: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才为上品。签约高校没有健全的政工队伍,导致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薄弱。调查统计:作战连队,普通官兵和思想骨干的比例是3∶1;军队院校,普通学员和思想骨干及政工教员的比例是4.5∶1;而国防生,这一比例高达300∶1,有的辅导员连所带国防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说到教材,大家都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部虽然颁布了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可没有明确军政训练标准和内容,也没有统编教材,各校只能自行备课施教,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座谈中,国防生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学校没有400米障碍场,在校时就没练过”;“我们有的训练课目是一考管四年”;“组织体能考核的都是本校选培办干部,要求很宽松”……
军事训练不规范、不系统,考核标准不统一,导致国防生军事基础薄弱,难以胜任第一任职。
一番调查,国防生培养这条“高铁”跑不快,原因在于配套“设施”不完善。
●套用一句电影台词:“人生不能像炒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国防生培养同样如此,制度的缺失不应成为发展的阻碍。他们积极探索新路——
“华东模式”,吹响资源整合“集结号”
套用一句电影台词:“人生不能像炒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国防生培养同样如此,制度的缺失不应成为发展的阻碍。
面对重重困难,一些签约高校主动出击:针对缺教材、教员,南京邮电大学和驻地多所军校进行共建,引进军校教材、请来军校教员;缺训练设施,华东交通大学依托南昌陆军学院、省军区教导队,系统组织国防生暑期军事训练……
然而,凭签约高校的单打独斗,国防生培养的“春天”依旧很远。
思路清则方法明。《军地协作选拔培养国防生工作实施意见》等10多份文件相继出台。在资源整合“集结号”推动下,国防生军政素质培育协作区悄然成形:
——军地联合,建立区域性军事训练网络。聘请军队院校和训练机构教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由军队院校主要承担军事教学的培养路子。每年暑假,军区内11所签约高校
的大一、大二年级国防生都要奔赴南昌陆军学院和所在省军区的教导大队,接受军事技能培训,打牢军人素质基础。
——打造“名师课堂”,形成巡回教学网络。他们从11所高校遴选建立“百名教育训练专家师资库”,每人一堂精品课,实施巡回教学;聘请国内30名军地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每月1期“国防大讲坛”,就重大政治理论、高新尖军事科技等热点问题进行解析。
——构建四支“导师”队伍,形成思想工作网络。一是由5名老红军、12名老英模、36名老院士组成的“三老”队伍,当好革命理想“播火者”;二是由“全国道德模范”、“爱军精武标兵”等组成的15名时代典型队伍,当好人生关口“引路人”;三是由辅导员、驻校选培办干部等组成的管理帮带队伍,当好成长成才“设计师”;四是由国防生家长亲友组成的亲情队伍,当好坚定志向的“加油站”。
——建立“百个基地”,形成教育训练网络。他们依托浦东新区、小岗村等建立22个改革开放教育基地;依托“一大”会址、南昌起义纪念馆等建立56个红色传统教育基地;依托“硬骨头六连”、“朱德警卫团”、“临汾旅”等具有光荣传统和丰富军事斗争准备实践经验的作战部队,建立了25个国防生见习锻炼基地。
——拓展“第二课堂”,形成社会实践网络。担任奥运会、世博会志愿者,参与西部支教,873名国防生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名片”;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抗击特大冰冻灾害等,2230名国防生成为救灾一线的“急先锋”。
“‘五大网络’让原本单打独斗的培育资源聚为一体,形成了集团优势。”一位高校领导如此评价这种培育国防生的创新模式。
联“脑”联“心”,打通协作培育的“经脉”
任何新生事物,总是在发现矛盾和破解矛盾中不断前进发展的。
协作区创建之初,运行并不顺畅。比如,加强教学协作,需要优秀教员定期到各签约高校巡回授课,但一部分教员担心“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此外,其他
“打折协作”的现象也不少:横跨各签约高校的网络资源管理责权不明,“各自为战”;训练基地存在“门户”之见,没有互联共享;协作区集中备课,但到位率不到30%……
“建立协作区就像指挥联合作战,首先要坐在一起、想到一块,最终才能融为一体。”如今,各个签约高校、部队和地方共建单位的领导每年都会坐到一起,像指挥作战一样,共商对策、解决问题。一系列创新举措也随之应运而生:
联合既联“大脑”,也联“手脚”,充分调动一线教员的积极性。他们出台规定:教员在协作区巡回授课,与在本校授课一样,按相同标准累计课时。他们采取了“网络共建”等措施,全面打通协作培育的“经脉”。
11所签约高校定期交流培育经验,联合开展军事比武,共享训练资源。目前,全区签约高校间的军体课程实现了同步统一,30余名优秀军体教员实现了院校间轮岗,25个军事技能训练基地相互开放。
今年,他们还依托8个作战旅团,在全区推行国防生“3.5+0.5”培养模式,即安排在校三年半时间完成学业,最后半年时间到部队见习锻炼,帮助毕业国防生熟悉基层生活,提高胜任第一任职的能力。
在某机步师的实力表上,参加见习锻炼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170余名国防生,每人都被编入作战班组,全程参与体能、单兵共同、专业共同等25个课目的强化训练。
●筛孔大小不同,筛出的谷粒自然良莠不一。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没有淘汰,就会在未来战场上以更为残酷的形式被淘汰,那可能是血与火的代价——
规范“准出门槛”,严格全程淘汰
小董是南京理工大学首批国防生,因毕业时军事训练成绩不达标,被解除了国防生培养协议。
这
在南京军区还是第一例!当时,这一“新闻事件”引起了诸多争论,各学校也从此加强了对国防生的军政素质考核和综合评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二年,南京邮电大学国防生小刘被部队退回来了。让人不解的是,他还曾被评为“优秀国防生”。
“缘何学校的考评结果无法真实体现国防生的综合素质?”经调查,原因出来了:有的学校学分评价标准过于笼统,浮动性大,不能准确反映国防生实际情况;有的学校评分标准过于片面,重科技文化能力,轻军政素质;还有的学校落实评分标准不严格,存在“网开一面”的现象。
筛孔大小不同,筛出的谷粒自然良莠不一。国防生培养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避免出“次品”。于是,他们对症下药:
——统一考评标准。为了让国防生经受严格锻炼,他们统一制订出台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考核标准”等一整套考评监控措施,实行军政素质考核一票否决制。参照指挥军官考评标准,按德、能、勤、绩、体5大项,把国防生军政素质细化成46个小项,毕业前一项一项进行评估。
——规范考评模式。全面推行国防生军事基础训练分级达标,细化不同年级国防生军事基本技能和体能训练标准,把总部规定的13门军政课程,纳入签约高校整体教学计划,实行统一学分标准。
——拓宽考评渠道。实行分级、分段式考评与毕业综合考评相结合,建立军政素质考评档案,单课目考核、学年考核、综合素质考评中的军事训练成绩,均计入国防生军政训练考核档案,作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估、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健全的军政素质评估协作机制,让考评国防生的硬杠杆真正硬了起来。如今,国防生被淘汰也不再是大家眼中的“新闻事件”。
华东交通大学国防生郑兆鹏原以为“考上国防生、入学即就业”,学习可以松一松。结果,大一学习频频亮“红灯”,被学校黄牌警告。去年,经过努力,郑兆鹏获得了学校一等奖学金。他说:“时刻都要努力,谁不留神都会被淘汰。”
●经历了军政素质协作区的淬火,国防生百炼成钢。如今,国防生已成为签约高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协作培养新模式结出累累硕果
如今,经历了军政素质协作区的淬火,南京军区国防生群体成为签约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看,他们携笔从戎信念更加坚定!去年国防生毕业分配期间,总政安排南京
军区2所签约高校6名进疆进藏计划,350名毕业国防生全部提出申请。现在西藏军区某部任职的安徽理工大学国防生熊鹏在申请书中写道:“军营不是跳板,军人有使命和担当,我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看,他们投身军营的本领更强!据统计,在校国防生71%获得过校级以上奖学金,其中省级、国家级奖学金比例达到10.2%;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24名国防生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前不久,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生许航溶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评选为“全国三好学生”,华东交通大学国防生徐钢被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共同授予“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如今,经历了军政素质协作区的淬火,国防生百炼成钢,成为部队建设的新鲜血液。
毕业到部队的2000多名国防生,328人走上了营连主官岗位或提前晋升职务,116人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在部队立功或受到各类表彰奖励达87%。
南京理工大学女国防生宋云华,毕业分配到海防连队,牵头研发的炮兵作战指挥快速反应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大学国防生吕明忠,毕业任职仅两年,成为驾驭部队新型装备的骨干型指挥人才,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国防生迈着铿锵步履向我们走来。记者相信,在未来战场上,他们定能不辱使命!
相关链接:焦点
国防生培养大事记
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国防生培养制度正式建立。
2003年,全军人才战略工程规划提出,到2010年,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生长干部比例要达到60%左右。
2007年,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和解放军四总部联合颁发了《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对国防生学籍管理、军政训练、日常教育管理及淘汰处理等作了系统规范,为国防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0年1月,国家教育部和解放军四总部下发《关于加强国防生军政训练和任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国防生在校军政训练、基地化集中训练、当兵锻炼和任职培训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从2010年开始,国防生基地化集中训练、到部队当兵锻炼、见习代职等将在所有签约高校全面推开。
目前,全军签约高校已达117所,已有5万多名毕业国防生补充部队。
南京军区签约11所地方高校
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井冈山大学。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