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张向东
【内容摘要】语文教研组建设是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研组建设有其特殊性与时代性,更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教研组是新课程建设的主阵地,是语文评价方式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的策源地与实验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基地。加强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是语文教研组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研组 新课程 评价方式 专业成长 组织网络
纵观历次教育改革,大家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语文教学改革无一例外的都会处在风口浪尖,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甚至是口诛笔伐的对象。为什么?作为人文科学之母、自然科学之基,语文学科有其特有的科学内涵与学科规律,而且其内容博大精深,学科特点鲜明而且独特,以致于多年来难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且能够一统天下的科学的教材体系,自然不能奢谈其他。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必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其学科的科学内涵与内在规律,而且这一责任不应仅为大学、研究机构、“学科专家”所垄断,相反,更应成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及其所属的基层研究单位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我们认为,对新课程改革具有风向标的指标意义的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理所当然应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中的重点,而加强语文教研组的建设,提高其在教学教研中及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其成为新课改的“发动机”,更是一项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的基础工作。
一、教研组与语文新课程建设
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初,课程改革的倡导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设性观点——“教师与新教材共同成长”。①这一观点的背后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是:其一,教材编写者充分认识到,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涵盖一门学科知识的全部,新教材的缺陷有赖于专科教师去发现、去完善,对几乎所有的语言学科的教材来说更是如此,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法语、日语等,无一例外;其二,新课程的具体参与者与实施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才是探索教学改革及促进课程科学化的主力军,编者与教师的合作是促进课程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因而,担负教师业务指导与培训,承担教学组织与协同工作的教研组自然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
那么,教研组在新课程建设中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与地位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实践新课程新教材,并努力为完善新教材做基础性工作
纵观建国以来的数套语文教材,如何给语文学科一个科学的定位,成为专家们争议的焦点。反映在教材的编写上,表现为篇目的选择、语法逻辑修辞知识的增与删、实用文体的选与弃、语文教学任务的变化等等,而这些变化无疑对一线教学工作会产生重大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改革的动因一般都是来自国家的、上层的、政治的、专家的意见,而很少来自民间、基层或学术、学科自身特点。因为政治的、阶层的、学派的意见左右的语文教材,不但多变而且善变,这种多变性对语文教育本身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影响着人们对科学规律的认识,甚至于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精神信仰。而作为教育教学的基层单位,教研组与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个体,其基本任务就是以科学的学科知识与素养来提高人、以严谨实用的教法学法来武装人、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哺育人,其有责任来实践教材,也有责任纠正教材、完善教材,更有责任改变学阀、政治、利益集团对教材的侵害与腐蚀。因此,在新教材的修订、选编与教材体系构建上,语文教研组应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多提合理化建议,加大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与联系,提高对教育业务部门的影响力,成为教师个体参与学科建设的重要管道。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全国统编教材的地方化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环境差距很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也应考虑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教研组更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机构或平台。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教研组是地方文化的保护者与推广者,对语言文字的丰富与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二)实践并完善新课程标准等基础性工作
这次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是,对影响中国近50年的教学大纲的一个反动,变大纲为与“国际”接轨的“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姑且不论这其中的意义,只就语文(母语)教学的规律这一块来公论: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母语能力?如何接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如何更好地认识自身与人类文明成果?这三者应该是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新课程标准对此或粗或细的论述都有待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实现,发现其不足,光大其优点,尤其是在一个地域内做好12学年的细化与衔接,应该是教研组无法摆脱的责任。
(三)语言文字校本教材研发的主阵地
结合地方实际与学校实际研发校本教材是这次新课改赋予学校的重要使命或任务之一,也是新课改的亮点之一。而语文课能否有校本教材,如果有应该怎样编写,应当是地方教研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语言文字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富含地方精神与生活的特质,而语文校本教材应该是承担地方文化与精神传承的重要媒介。比如,襄樊作家所推介使用的襄阳方言,“孃孃”(niāng niang)普通话意为“姑姑”;贾平凹所代表的汉中文化;沈从文所沉醉的湘西文化;冯骥才所展现的天津文化等等。语文校本教材应充分认识地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丰富与推动作用,利用地方丰富的语言文字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丰富中华文化的语言宝库。
二、教研组与语文评价方式、教学方式改革
在语文能力的评价上,长期以来,一直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一派认为“一篇文章定天下”,一篇文章就能反映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下优劣。因而,在语文学习上强调勤写多练。反映在语文教学上就是强调学生做摘抄、写日记、写周记、小作文、大作文等。“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时强调文章的最少要修改两遍。这种做法的本质是,强调语文学习重在“悟”,经过勤学苦练而得来写作的“悟”,开了窍之后获得的“语感”就是语文的最高境界。我们姑且称之为“顿悟派”。而另一派则认为,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规律,比如语法、修辞、文章技法等,语文学习事半功倍。因而,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要加强分析能力与学科知识的积累,语文水平的高下甚至可通过标准化的试卷进行知识检测而分辨出来。反映在教学中,他们要求“解剖分析一只麻雀”,触类旁通,通过精读细讲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感受,进而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姑且称之为“经验派”。
然而,细读《新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无论“顿悟派”,还是“经验派”,都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文化的传承,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③。这些提法,无一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巨大反动,应引起教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与反思。
首先,教研组要在语文课程评价改革中担当探路者与实践者的角色。教研组作为基层的教学研究单位,要在课堂教学评价、学习方式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考试改革等方面勇于实践,对评价方式进行大胆的探索研究。比如,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学生要积极思考,把师生互动是否良好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新课程标准下,强调小组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要求学生自己动起来,积极思考,主动思考。但不同的是,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前者强调善“授”善“导”,后者强调“促进”“养成”。前者旨在授人以“鱼”,后者旨在自我养成“渔”技。新课程的这种理念的实现,没有一套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作引导,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科研组织去引导实施,我们认为,很难。基层单位的教学科研机构应勇敢地承担起这个伟大的责任。
其次,教研组要在教学方式改革中担当领路人与促进人的角色。数字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论是教授,还是学员,谁都不再可能成为资讯的垄断者。只要你需要,你可以非常全面地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信息。而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则成为我们要直面的首要问题。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新。把教师从传统的备课方式中解放出来,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新技术自然成为新时代教学方式革新的重点。作为基层教学研究单位的教研组,自然应承担起教师备课、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学习方式等方面探索、实践与变革的重任。比如,现代语文教学可能的流程是:首先,辅导或帮助学生养成资料收集的习惯及方法,训练学生对某一专题(话题)的资料分类与整理能力,以此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储备为起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声、光、影等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有知识的强化(而非传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资讯的整合能力、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语文教师个人很难全面的对此作出全面的预估或准备,只有教研组通力协作,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任务。语文教研组不再是一个清谈的茶社,一个考题的策划中心,而成为教学的备课资源总站、教学方法的参谋总部、教学效果的反馈中心。
三、教研组在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
不可否认,数字时代的来临及网络的普及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不仅仅表现在人们资讯获取方式上的便捷,也表现为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校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垄断者,而学生也不再传统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而,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教研组必须承担起帮助教师丰富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的职业责任,并且,这一重要功能很难为其他机构所取代。
首先,教研组教研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延伸了个人视野,提高了个人能力。不论是一份教案、一份课件,还是一种新的导入法、一种新教具,都是全体备课组成员共同的智慧成果,能丰富备课的素材,拓展个人思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新的思路。
其次,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必要补充。传统教学中提倡教学相长,也提倡集体备课。但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有很大的不同,备教材教法与备学生是两项必须同时研究的课题。因此,教师之间的协作,尤其是对教法的探讨,对学法的谋划,教学后的教学小结与反馈,就变得十分必要,十分重要。这种协作不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步骤,教研组是实现这一协作的重要平台。
其三,教研组是实现教师继续与自我教育的重要机构。时代的发展证明,一个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与教育教学的需要,而教研组是实现教师继续教育与自我提高的重要机构。比如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新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汲取等等。教研组在组织日常教学,开展教研活动,传达交流经验,举办理论学习,承担课题项目等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语文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在传统教学中,教研组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组织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研组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应如何搞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研级建设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语文教育的地域性特性,加强语文教研组的组织结构建设,组建校级、镇级、县市级三级教研网络与乡镇级区域化平行教研网络。以随州为例,随州9636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目前至少存在四大方言区,广水方言区、三里岗方言区、小草淮方言区、随枣方言区。这几大方言区的文化生活、社会风俗也有一定的差异,反映在语言文字习惯上也有一定的不同。如:小草淮方言区“f”“h”不分;随枣方言区语词有浓厚的河南风味,“步行”表述为“地量”等。充分发掘这些地方文化的特质,光大其优秀的部分,去其糟粕,理所当然应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而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有语言的独特敏感性,而不能成为语言的杀手,文化的屠夫。而如何组织起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开展语文教育,语文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根据地域特色组建平行的教研网络,依据行政力量加强校级、镇级、县市级三级教研网络是实现这一蓝图的有效途径。
(二)抓好教研文化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开拓型教研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规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必须要打破常规,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立足点,以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全面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搭建起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形成各自的教研文化。
(三)以校本教材建设契机,以课题研究为主线,打造本校或本区域的核心教研品牌。新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如课外读本的编写,地方课的编写组织等。作为基层教学研究单位的教研组,如果能充分抓好这件工作,加强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质的提升,更是语文教育光明前景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