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方鸿渐,今有假材料、假成绩、假文凭。11月13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宣布开除50名涉嫌伪造留学申请文件的中国籍学生,其中包括33名攻读硕士和17名攻读本科的学生,他们大部分在今年9月入学。(11月18日《华西都市报》)
这事在国内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许多深谙留学“潜规则”的人,披露了更多的相关信息。不能不承认,出国留学大抵有两极分化的情形:一类是真正的留学生,以刻苦求学为主旨,过的是纯粹生活;另一类主要是高官或富豪的子弟,“出去”是方式,“留学”是名声,“回来”可忽悠。所以,留学生中学得好的,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学成了人才;而那些混日子的,几年下来,变成了“留学垃圾”。
“留学垃圾”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从2003年起,我国媒体就开始陆续报道中国留学生的行径,提出了“留学垃圾”这一概念。日前中央电视台的《我们》栏目,分两期谈高中阶段的出国留学问题,其中就提到了“留学垃圾”;4年前央视的《新闻会客厅》栏目,也专门探讨了“留学垃圾”带来什么警示;更有多本关于“留学垃圾”的书籍已出版。
在我看来,出国留学生的两极分化,是留学潮中必然出现的情形,对此既要留心,也不必过虑。留学无非是一种“人才产品”的培育模式,既有成功的,也必然会有不成功的。出国留学出现两极分化,其实也并不可怕。
在很大程度上,如今的出国留学是在躲避中国的应试教育。令人望而生畏甚至令人恐惧的应试教育,埋没了不少人才。语言学家、百岁老人周有光也这样说:“今天的中学生、小学生许多时间浪费到莫名其妙的课程上面,应当学的东西学不到,人又苦得要命。学生累得要死,搞得父母也累,睡觉都没有时间,结果学问学不好。我们的教学没有上轨道。”但躲避当今中国教育的,也不能到了国外就“虚伪应对”。那些作假去留学而被退回的,吃了“眼前亏”,这是怪不得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