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江苏资深教育记者戚若予 教您填报志愿五大招数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7-06-27  文章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未知

  【金陵晚报报道】 全省52.6万考生及其家长已经开始考虑并填报今年的高考志愿表了。本报资深教育记者戚若予积20多年高考采访和志愿指导之经验,总结出填报高考志愿五大招数,提供给考生和家长参考。这五种办法既可以单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期对填报志愿有所帮助。

  招数之一:定位大法 找准定位一枪命中

  25日高招咨询会上,不少家长围着戚老师询问:考了×××分,不知道报什么好;也有考生说脑子很乱,身边参谋太多、意见不一;有人甚至想把志愿表交给戚老师:你帮我填,我听你的!

  接受考生家长咨询,最多的问题是“×××分,能报哪里?”这样的问题几乎无法回答,因为考生和家长的志愿定位非常混乱。

  定位即考生今年报考之目标,也就是通过高考志愿表达的升学愿望。定位不清,有的是目标不清晰、有的是目标不专一,而在升学愿景上表现得自相矛盾。因此,定位法的关键是确定目标,细化愿景。要做到准确定位,考生需要掌握几个方面的数据:一是考生自身实力,即高考成绩、全省排名、竞赛加分等;二是相关院校招生计划、该校历年招生录取线以及录取线的平均波动值;三是考虑全省考生高考总体成绩、全省考生成绩段数据、本校及本市在全省高考中的相对位置等等。

  通过比较上述数据,基本可以确定考生今年高考的“位置目标”,即本一、本二,还是本三、专科。位置目标确定之后,可以从《江苏招生考试报》刊载的招生计划中,圈出数所目标学校进行考量、比较,然后再细化为平行志愿的A、B、C志愿。

  成绩排序比较靠前的考生,可以通过“排名”与“院校计划”两相比较的办法进行定位。实施平行志愿之后,预计考生将“分段”进入相应层次院校,因此排名靠前的院校和排名靠前的考生基本上将形成对应。顶尖的清华、北大两校用“零风险”取走不到200名排名最前的考生,其优势非其他院校可比。

  继北大、清华之后,排名紧挨着的南大、人大、中科大、复旦、浙大、上交大等7-8所院校将领走下一档次生源,统计上述院校招生计划就可以得出其招生总数,也就得出了大体与之对应的考生排位数据。再往后大致是在宁重点高校和各地部属重点院校,同样也对应着某个成绩段的考生。

  如果属于排名还要靠后的考生,也可以大致用本一院校的计划招生总数比对个人成绩排序,从而得出大致位置。

  招数之二:错位大法 寻求错位剑走偏锋

  本报《高考直通车》众多读者点题:选报志愿时,要不要考虑热点地区、冷门热门?志愿目标瞄准大城市不好吗?冷门专业是否就业也是冷门?学出来也没用吗?当很多人挤向热门的时候,我选择冷门会不会提高命中率?

  所谓冷门、热门多数针对专业而言。热门专业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产业和行业热点,例如航空航天、生化、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通信电子等等;另一种是高校招生考生填报志愿的热点。而冷门,既有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压缩、整编的门类,更多的则是很多考生不愿意选报的艰苦行业的相关专业,如农、林、水、地、矿、油、冶等。

  由考生填报专业人数的众寡形成的冷热门,是历年院校招生中的一种现象,它只能说明在当年或当前,考生及其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院校或者专业选择表现出同一性;其实并不标志院校或者专业的实力。

  有些考生在志愿选择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对所谓冷门、热门也不甚敏感,他们并不专注、执著于某个或某类专业,也没有特别不喜欢的学科。这类考生不妨试试错位填报。

  错位填报类似营销中的差异化经营,也就是在掘金人潮中放弃淘金而去经营饭店并获利。错位填报的宗旨是:不受潮流影响而从众,不失个性色彩而独行。表现在志愿选择上就是不随大流,善用逆向思维,个性鲜明,视野开阔。

  错位可以表现在错开地区、城市。目前多数考生盯着天、南、海、北,聚焦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避开它们就能利用不同地域、城市院校的录取线差异获得较高的志愿命中率。我早年曾经接受一南京考生咨询,该生高考本科不上线,但他选报了可能降分的新疆院校,还很坦然地说可以利用4年的课余时间遍游西域风光。结果一射中鸽。

  错位选择也可以是在院校和专业上“避峰”。不是一味选报重点高校、热门专业,而是考察自己最适合的院校和专业是什么。如果是同类专业、且学科实力相近,就应该以专业为导向而不是以院校为导向。近日有一名考生来咨询志愿,他想学政法专业,尽管可以冲华东政法大学等热点,但还是选报了西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实在是聪明的选择。

  还有一个错位观点值得注意:当某类或某个专业被众多高校早几年就“群起而办之”,尽管现今仍然时髦,但要考虑到4年后是否会因为一哄而上而受冷遇。此时选报专业当尽量错开它,以免成为“长线人才”。

  招数之三:退位大法 巧用退位以高击低

  今年各批次省控线公布后,很多家长询问:仅仅超出本一线3分,怎么办?刚刚踩到559线上,想上本二,怎么选报?资格线到了,能不能报南京的本二院校?

  成绩达到某批院校省控线,但是相比高分考生又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样的考生可以考虑用“退位填报法”来操作志愿。

  退位填报的核心是利用院校招生的批次差别,扬长避短,以相对优势提高志愿命中率;或者是巧用本批院校中A、B、C志愿的梯度差异,从低位向高位反序填报。

  假如考生成绩刚刚挤上本一线,或者超线不多,但其院校、专业选项又相对较高,就可以考虑首先退到本二批次院校中选择。以本一达线身份进入本二,至少有29分的优势分;而以接近30分的优势选择院校或专业,即使选项较高,也还有一定把握。

  假如考生成绩仅仅攀上本二,如何退位呢?有两种思路:一是考虑后面的本三上不上,如果不弃本三,则可以考虑今年首次进入本二批次招生的本三院校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包括第二阶段填报志愿的众多本三院校,而将志愿重心退至本三;如果放弃本三,则将填报重心退位到省控线相符院校、甚至考虑本批填报降分可能性较大的院校。

  假如成绩达到529分的资格线,又不够559分的省控线,也可以退位:一是志愿选项退位,即退至可能降分的偏远地区院校和艰苦专业,或者退至也可能降分的、学费较高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二是退批次、阶段,即从第一阶段退至第二阶段,从本二退至本三、甚至专一。

  需要说明的是:退位并不是弃位,将志愿重心后移并不意味着放弃前面可以填报、且还有希望被录取的志愿,而是谋求坐稳一个位子之后放胆前瞻,放手选报,而不至于畏首畏尾,无从下手。

  招数之四:简化大法 参考信息删繁就简

  每次高考咨询大会上,不少考生和家长索取了大量的院校资料,但是回去翻阅时,又觉得信息爆炸,不知道如何取舍。

  按理说,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考生和家长掌握招生院校信息越多、越详细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

  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双主体”关系。主体之一是考生,包括其考试成绩、学科倾向、兴趣爱好、未来愿景等等;另一主体是院校,包括办学实力、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地理位置,办学历史等等。

  在选择志愿时,需要获得“双主体”的相关信息、而不是顾此失彼。问题在于,考生本人、或者家长对考生主体的信息获得是自我的、长期连续不间断的;而对另一主体信息的获得则多半是应急的、短期的、杂乱的。

  简化信息法的要点是留存有效信息,鉴别大众信息,剔除混乱信息,尽量使相关信息集中,不至于在信息爆炸中迷失方向。

  留存有效信息是指以填报志愿最基本信息为依据,主要是《江苏招生考试》之招生计划,2004-2006“白皮书”,高校招生章程、平行志愿投档办法等,当然还包括个人信息。

  鉴别大众信息是指对咨询大会、院校、媒体、中学等渠道散布的各类信息要进行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混乱信息就是将那些不重要的、与考生志愿目标相矛盾的、纯粹为招生宣传而发布的无关信息统统扔掉,不要任其混淆视听、影响判断和目标定位。

  简化信息的另一具体操作是:将相关批次的院校、专业等信息从上、下两册的高校招生计划表中抄列出来,对志愿表的谋篇布局就围绕简化了的招生计划和其他有效信息进行。

  招数之五:弃选大法 排除选项去粗取精

  有考生和家长来电叙述:平行志愿只能填报A、B、C3个志愿,但是我们精心选出的院校很多;专业志愿有6个选项,而且愿意有条件地填报服从志愿。碰到选志愿选不定的状态怎么操作?

  用简化法精选院校,家长可能选出7-8所,可是填报志愿只能选报3所,又都定不下来时,可用放弃法。

  打个比方:早期电视台只有一两个频道,几乎不存在选台的烦恼。现在有上百个频道,看什么节目就成问题了。人们总是将遥控器拿在手上摁个不停,多半是想看、或者不想看的频道太多,不知道选什么好。这很像现在考生对着众多高校和专业选志愿。

  在无法选择“取”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学会放弃。例如考生从某批数百所院校中选出10所候选,结果条件均符合,感到无法决定报哪个时,则可以从选出的院校中首先决定丢掉哪个。

  放弃法的特性是:用“舍”的办法来决定“取”。在无法选定的情况下缩小选择范围,丢到最后最舍不得丢开的就是你最终要留存的。在操作上可以首先列出选项,然后依据个人取向和价值观逐一排除选项,直到选项与填报数目相等。

  应该提醒考生:放弃法的目的是决定不能放弃的志愿目标,既适用于选择高校也适用于选择专业,但是在平行志愿投档时,只有院校志愿起作用,专业志愿并不被检索。而在院校决定专业生源时,没有“有条件服从”的选项。

  另外还有一点:当使用放弃法排除某批院校时,应该注意是否影响个人定位目标。例如,如果放弃本三民办院校,则意味着本二中“征求平行志愿”院校实则本科“末班车”,欲上本科非挤上去不可。

标签:辅导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