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考查内容稳定 关注文化现象
考纲变化
2008年全国高考大纲政治部分与2007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考查的目的、范围、要求、题型、分值等都相对稳定。政治考点共167个,其中经济学有57个考点、哲学有66个考点、政治学有44个考点。国内外重大时事时间限定为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
备考建议
一、了解高考特点
2008年《考试大纲》仍然坚持已确立的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与要求,这便于考生从中揣摩命题的趋势。考生必须明确高考能力测试的形式,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与训练。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政治试题,呈现出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特点。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近几年高考的学科内或跨学科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设问,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分析和解释。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加以叙述。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政治试题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亦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讨问题的过程。
5、宏观话题、微观切入。近年来,政治试题的显著特点是“高立意与小切口的统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把握的结合”。
6、关注文化现象,体现人文精神。近几年来,政治试题经常引用古文、古诗词、漫画等构成情景材料,这体现了文综试题具有人文科学的特质,同时也体现了对多样文明的尊重。
二、优化冲刺对策
1、要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高考题目千变万化,但是考察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命题思路一直没有变化。“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夯实基础才是根本。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中“两结合、一强化”即重点的主干知识与全面的复习结合、知识宏观构建与微观构建相结合和强化知识记忆。
2、要关注社会热点,将热点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政治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性的学科,高考政治试题绝不回避热点,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社会热点在高考中只是命题的出发点,一般以背景材料形式出现,考生要学会在不同情境和设问下如何调用知识、整合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复习中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知识带热点;二是专题热点带知识。
3、要注重基本能力培养,加强针对性训练。考生重点关注以下能力:审设问的能力-要能明确题目设问要求,弄清设问指向;提取信息的能力-要能通过对材料的处理,把握材料的层次及其关系,提取材料中包含的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要能明确题目所涉及的知识,避免张冠李戴、知识错位,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答案的布局要有层次性,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题前一定要做好总体规划,考生可按“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的顺序来组织答案;规范表达的能力-答题时,考生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答案要富有条理性、逻辑性、专业性。
4、考生必须努力扩大知识面,丰富人文知识,注重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5、要整理错题,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历史
考点删减4个 增加19 个
考纲变化
考纲共删减考点4个,增加19个。
删减部分:古代均田制度、太平天国北伐西征、真理标准讨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其目的在于放弃一些高、空、大、深的历史问题。
增加部分:夏商周的社会经济、唐朝的府兵制和募兵制、隋唐商业与城市社会生活、万历新政、宋元史学、洋务运动的效果、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湖北军政府、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工农运动的发展、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华北事变与瓦窑堡会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美国的共和政体、非洲与拉美民族民主运动、亚洲人民民主国家、新科技的发展与特点。其目的在于突出制度、改革、道路探索等主要历史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备考建议】
1、要回归基础、牢牢抓住三个“基本”。重视教材、重视主干知识,即抓住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线索的清理、基本结论的证明。
2、要科学整理专题、力求历史与现实统一。以问题来设计专题,而不应是历史知识的简单排列,历史专题要有现实价值,即要求能够说明现实问题,立意要求重视经典的成熟的结论。
3、要处理好几对学习上的矛盾与主次关系问题。一是重课本弱资料,摆正它们的主次地位;二是重主干基础知识,不要一味去追踪热点;三是训练句式结构答题规范,不要盲目任意堆砌;四是重视过去的错题,“修补”后再用;五是不要一味求新求洋(怪题)、稳(基础)中求变(变通)。
4、在内容上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它既是民生新话题与民本老话题的统一,又是基点与热点的统一。人创造历史,经济引领变化,兴衰有原因,价值在趋同。经济史仍然是历史主干知识中的主流。
5、在观点上要树立文明史观与世界潮流及价值观念问题。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而且是一个废与立的斗争过程。要用近代化、现代化的眼光和价值标准去审视历史问题。既要立足国内,站在中国看世界,也要顺应潮流,站在世界看中国。
6、在难点上,要认识国际关系问题仍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在复习备考时既要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又要探索上下前后的必然联系,认识大国主导关系与实力决定地位两个基本点。
地理
关注雪灾等时事热点
考纲变化
与2007年地理学科《考试大纲》相比,2008年高考地理考纲在考试内容上稍有变化,其表现如下(见表)
备考建议
1、把握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 :地理考试大纲考试范围共分四大板块: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其主干知识包括十三个专题内容:(1)经纬网地图的应用分析;(2)各类等值线图的阅读分析应用;(3)日照图的判断分析与季节问题综合;(4)天气系统的分析:(5)气候类型判断与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7)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生态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9)人类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0)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11)城市化问题与城市规划;(12)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13)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系统梳理知识,强化知识结构,构建起十三个专题的知识网络,这对学生后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完整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关注考纲变化,加强“双基”复习:近年来地理学科的试题围绕能力考查来命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思路,体现了对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考查。所以后期的复习备考要对照考纲,对照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运用,并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空间定位是关键,区域特征是重点:高考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一般是以区域为载体来实现的,空间定位是很多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备考复习时,考生应学会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空间定位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经纬位置来定位;根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来定位;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来定位;根据重要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分布来定位等等,关键是要多训练,多落实。定位落实了才能分析对区域特征进行表述,区位进行评价。
4、关注时事热点:时事热点一直是地理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涉及了很多的时事热点问题,这些往往是全国高考的聚焦点。复习时仅仅满足于对课本的理解是不够的,在落实的基础上更应该对其进行加深和拓展。最近比较热点的问题如今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嫦娥一号”上天和探月计划;我国将建第三南极考察站;文昌航天基地建设等等都会成为地理命题的背景材料而应该加以特别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