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许多考生和家长都在为一道“算术题”费尽心思。算什么?算录取率。可问题是,不要说难算清,有时看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也一头雾水。
比如,有媒体报道,今年上海高考的录取率不会低于去年。去年是84%,自然今年应是持平或超过84%。不料,来自相关部门的口径,一会儿是按6月高考的人数统计,一会儿是按全年的春考、秋考总报名数计算,还有什么提前预录取生、保送生、特长生、小语种考生,稍有遗漏就会“算”出不一样的结果。这不,仅最近一周来,见诸媒体的今年上海录取率就有80%、82%和84%等多个版本。不要小看这区区几个百分点的差异,那可是攸关数以千计的考生啊。
其实,从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计算录取率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更不用说不同档次的高校、不同类别的科目,其录取比例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用全市一个“录取率”作为填报志愿时的重要依据,很可能会“吃药”。以戏剧院校表演专业为例,那可是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但统计录取率时却是以所有高校的总和数来算的。换句话说,有的学校、有的专业,录取率会远远大于82%或84%。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前本报率先报道的2009年上海有望实现“人人能上大学”的目标,就越发显得有启示价值。当然,这个“率先”也只是相对于目前纷繁的媒体信息而言的。早在2000年,上海教育考试院时任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明确表示,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提出的“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理想,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已经成为现实。只要有升学的愿望,包括电视大学、高教自考、成人夜大在内,让每个市民都能接受高等教育,是完全做得到的。如果连这样十分可喜的百分之百“录取率”都当作是“谣言”的话,那就像是身处桃花源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