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发展,在变化中提高
——2011年基本能力测试试题分析
2011年的基本能力测试试题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了高中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养等。第Ⅰ卷的“自然、人、文化”和第Ⅱ卷的“历史、生活、科技、声音”七个主题词形成一个有机开放的整体架构,融各学科知识于一体,各具特色,相映成辉。今年的试卷依然保持着注重清新、自然、活泼、开放的风格,更贴近当今的社会生活,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更强调发挥考查中的导向作用。试题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涉及知识面广泛,背景材料新颖。整份试卷体现出视野宽阔、整合性幅度加大、学科与领域交叉多样、思考量和开放性增强的特点。
一、试题整合性的特点更为突出,学科融合的特点更为明显。
试题的整合性较往年有了明显进步。这不仅体现在多学科的广泛融合上,还在内容的有机联系与深度嫁接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今年的试题更强调了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跨学科组合求新求变,不做简单的拼凑,真正从所涉及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出发,寻找新的突破点。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达到了“不分你我”的整体效果。突出考查学生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水平,力求试题具有能够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第1题以地球为题材,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还涉及到生物、物理的考点;第3题通过油画所表现的黄山云海自然景观,将美术鉴赏与地理知识相融合,考查了考生艺术感受、表达与评价的基本能力和对基本地理知识的把握。第9题以联合国会徽为题材,表面上是一个政治试题,但四个选项分别涉及历史、艺术、地理与文化;第26题以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为平台,围绕画面中的小蝌蚪、意境中的蛙声这条主线,巧妙地将美术与地理、生物等学科融合在一起,难辨学科界限;第43题着眼于技术和艺术两大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音乐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为一体,重点考查考生对基本乐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中学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技术素养。该题题干设计的场景跳出了学科的框架,但考生又必须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求解,命题专家的巧妙构思、独具匠心跃然纸上;第40题以一个实际例子为背景,以设计过程中“原型与模型制作”的实施为线索,综合考查了木工工具使用技巧、流程问题分析与应用、产品测试方法等。
整合性加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第Ⅱ卷几乎均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或多学科的有机组合,或某一学科内容的层层深化。零散的、各自独立的试题明显减少。这一现象从题目数量充分反映出来。前几年的试题大约65道题目,今年48道,考查的题点(即答题点)共89个,比去年多5个,考查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这充分体现了今年试题的整合力度之大。
二、强调基础性的要求,注重对中学的引导。
试题一如既往地坚持“基础性”为第一命题要求,牢牢立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机械记忆等浅层学习能力的考查形式。第2题通过对人们司空见惯的“气候”与“天气”差异,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第38题,借《冬天的树》这一作品考查绘画的造型、表现手法以及透视方法等基础知识,引导美术教学对学生基础造型训练的重视。第42题根据课标对锻炼计划这一基本要求,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以题组的形式将科学锻炼基本原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和成绩评定方法、锻炼计划的制订、运动心率的测量以及对锻炼计划的评估等知识与技能整合在一起,设问与材料信息紧密结合,设问新颖,层层递进,鼓励考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重在考查考生读图、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掌握规划健康人生的基本能力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试卷中技术试题几乎涵盖了技术课程标准各个必修模块。20、31和36题考查了考生能否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35、40、47(2)题考查了设计过程中的“构思方案”“原型与模型制作”“产品评价”“说明书”四个重要环节。21、23、40、41题涉及结构、系统、流程、控制等核心知识。同时技术的性质、设计原则、常用工具的使用等知识均有相应考查。
强调基础性,考查中学必修内容及相关的知识,突出课标在命题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这对于中学按照课标开齐开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增加试题的开放性,考查考生的多元思维与创新能力。
试题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大对学生思考层次、思考量的考查。大大减少第Ⅱ卷单项选择题的数量,使第Ⅱ卷的选择题数量5年来第一次不超过第一卷;数字组合式选择题由去年的20道降为6道,增加了题目的思考量,加大了题目思考的开放空间。体现出重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5题,从基本参数测量,到解释相关现象,再到新实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体现出探究能力递推渐进的目标。
增加开放性,增加思考量另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利用图表、图片等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资料、解析问题的能力。今年的试卷特别强调考查考生对所提供材料的阅读、把握、领会、理解。要求考生要善于分析数据和图像资料,在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结论,减少了“读完题干就知道答案或不看题干就会回答”的题目。加大的信息量和思考量不偏、不难、不怪,只要考生达到课标的要求,考试中仔细阅读、用心思考就能解析题目获得正确答案。例如第39题通过纬度不同的四个城市的树影这一自然现象,考查考生对地点、节气的判断,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观察自然现象并予以科学分析、判断的能力。比较突出的还有11、21、24、32、33、35、42、43、44、45等大量的题目。
四、打破常规,求新求变,尝试新的考查方式。
第Ⅱ卷的题目出现新的组合形式。第43题着眼于技术和艺术两大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音乐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为一体,重点考查考生对基本乐理知识的掌握与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也以插入选项的形式与技术、政治、地理等学科进行了新形式的融合。
第45-48题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组合形式。该题组选择“声音”为探究对象,将多个领域与学科的考点自然融合在一起,进行大幅度整合。考查的层次逐次递进,从声音特性描述(45(1)题)上升到声音传播特性(45(3)题),从音乐音符的音高递进到乐器的音色区别,从单音的测量推进到多声部的合唱(45(1)题,46(3)题),从乐音的鉴赏到噪声的技术防护(46(1)题,47题),从人类的音乐欣赏外推到鸟语蝉鸣(48题)。整个大题组以“声音”贯穿始终,从声的原理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声”的现象,在四个领域的交叉组合中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
五、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变化。
试题内容贴近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对于当前一些重要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试卷给予了积极的关注。此类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科的内在联系,考查尺度把握准确,价值取向正确,充分反映出学科的基本要求,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第10题的金砖国家、第12题的取消农业税、第35题对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考查都较好体现了这一特点。与往年一样,尽管题目强调了时代性特点,但并不等于加强了时事政治的考查,而是以时事为素材,深入考查素材背后蕴含的基础知识和观察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对于这一重大社会热点,试卷通过一组试题考查了与其有关的内容,广泛涉及到历史、政治、信息技术等学科。第35题通过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图表及数据资料,考查考生分析数据、了解国情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试题选择考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考查。第18题通过纸币与粮票所反映的经济历史信息,考查考生对我国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了解与判断能力。第33题针对当前我国某些影视作品存在史实错误的现象,考查考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及初步的史学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35题的产品(豆浆机)说明书,47题人们熟悉的噪声与降噪问题,31题的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等,几乎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内容。
2011年基本能力试题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深入研究学科的性质,求新求变,实现了新的突破。更加丰富和完善了考查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试卷显示出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广博的知识建构,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贯穿着拥抱自然、热爱生命、关注文化、铭记历史、感悟生活、重视科技的理念追求。在美妙的天籁之音和精彩的生命之声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