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试题 > 试题动态

浙江省2025年1月选考科目命题思路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25-01-09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浙江考试作者:未知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学科组

  思想政治试卷呼应了浙江省高考改革“稳中求进”的命题要求,彰显了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的改革方向。

  一、立足教育根本,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

  思政卷的命制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科学选择试题情境素材,创设难度适宜的考查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释或解决基于公共生活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科的价值引领功能。

  二、对标课程标准,全面凸显命题的素养立意

  2025年1月思政卷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制,综合关键行为表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和学科内容四个维度建构试题框架,突出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命题贯彻“反对死记硬背”的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对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必备知识和解释、论证等关键能力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凸显素养立意。

  三、把握时代脉搏,创新设计测评的生动场景

  2025年1月思政卷密切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实际,选取“新技术革命”“公益‘慢火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老年人权益保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素材。这既为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具体、生动活泼的测评场景,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共生活,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把握时代脉搏。

  四、遵循评价原则,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5年1月思政卷在坚持考试评价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探究能力的考查,在试卷结构、试题情境呈现、试题任务设计上有所创新。首先,小幅增加了综合题的分值;其次,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更高的考查要求,如4、10、14、21等题突出考查思维的综合性;25(2)、27(2)等题突出考查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特别是28题,引导学生参与具有学术研讨价值的话题讨论,考查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历 史

  历史学科组

  试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有高度、服务选才有效度、引导教学有力度、关爱学生有温度为出发点,坚持宏观大历史与微观小历史相结合,兼顾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一、知识立基:依标命题,立足基础主干

  试卷坚持依标命题,秉承“走小步,不停步”的原则,着眼学业质量标准考查核心主干知识,避免死记硬背。如第1题考查以人为中心的西周礼乐制度,第2题考查大运河在元朝“裁弯取直”的变化,第4、5题考查古代西亚文明的代表性成果和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成就,第11题考查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第20题以“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土地粮食攸关国运民生为思考指向,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成功经验;第21题通过回眸近代科学革命的历程,认识启蒙运动与新技术革命对科学社会化的意义;第22题从人类文明进程出发,在比较的视野和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引导教学关注“国之大者”。

  二、能力立题:活化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试卷文字量减少,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阅读、思考和解决问题。选择题部分减少2分题、增加3分题,在减少题量和文字量的同时,对试题情境进行集约化提升,试卷共有8幅图表,图文并茂多维度考查学生关键能力。非选择题部分以题头导语关联材料,揭示主题。寓评价题和历史小论文题于材料题,在题型设计中推陈出新,避免机械刷题。第19题以明太祖作铁榜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第21题以项目化学习入境,考查科技革命历程和特点。整卷由易到难,梯度分明,既注重关键能力考查,又利于素养水平区分,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得,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三、素养立意:注重思维,引领教学改革

  试卷注重核心素养考查,教考评有机对接,既关注第一历史(历史的真相),又理解第二历史(历史的建构)。如第2、4、8、10、11、16等题侧重时空观念,第16题以地图形式考查十月革命。第3、9、11、13、18、22(1)题侧重史料实证,第18题以墓志铭和文献记载的矛盾,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建构的多元性。第5、10、12、15、19(1)等题侧重历史解释,第19(1)题以北魏孝文帝和隋炀帝谥号入题,考查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获美谥,隋炀帝逞无厌之欲得恶谥,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的方法,“以史为鉴观治道”。第1、2、10、11、15、20、22等题侧重家国情怀,第8、12、18、19(2)、20、21题侧重唯物史观。22(2)题历史小论文具有很大延展性和开放性,立足学科特点,从史实例举到观点陈述到结论,引导和培养学生史学思维品质。

  四、史德立人:寓教于考,彰显学科本质

  “史德立人”是立德树人在历史学科的具体化。试卷注重学史明理、崇德、铸魂,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国家命运和世界发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如第1、2、7、8、10、11、12、16、19、20、22题聚焦“五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第4、5、15题关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20、21题阐扬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22题认识何尊发现的意义,以“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主题,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论述,赓续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

  地 理

  地理学科组

  试题情境真实,新颖设问,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选择题新增3小题题组,减少学生阅读负担,为考生留出更多思考时间。

  一、突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贯穿人地协调的理念,培养总体国家安全观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地理学科注重引导学生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关注国家安全。如第1、2题展示我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的成就,践行“碳减排”承诺,发挥大国责任。第 5、6题取材我国与世界部分国家马铃薯单产数据,第18、19题取材俄罗斯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传递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命题关注时代发展,以国际政治经济、党和国家改革政策、社会发展、科技前沿等素材为设问情境,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测评地理学科素养水平的基础上,发挥评价体系价值引领的作用。如第28题通过国家对耕地、林地、草地的质量分等,从中学教学的角度设问,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决策的科学性;第20、21题城市生活圈建设,反映我国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不断优化空间结构,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第26题巴西土地私有制经济环境下的“虚假城镇化”和“城镇贫困”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固植家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感。

  3.注重学科融合,着力于创新思维培养

  试题通过学科融合创设问题情境,在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如第7、8题用化学方程式科学呈现喀斯特地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第24、25题用物理小孔成像设计科学的地理模拟实验,探究太阳直射点空间运动规律,整卷还将时空关系、地理事象特征变化、人地关系数据化,以新颖的情境延伸学生地理思维模式,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二、聚焦思维品质,服务拔尖人才选拔培养

  1.注重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考查学科思维的深刻性

  试题形式新颖,注重挖掘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第22、23题以简洁的锋面气旋平面示意图、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图,考查气旋和锋面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2.注重时空维度的地理事象演变,考查学科思维的灵活性

  综合题注重考查基于要素的地理事项时空发展演变,引导学生抓住主导因素,融会贯通学科知识,提炼观点并探究论证。如第26题以巴西社会经济要素为背景,考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演化历程。第27(1)题以青藏高原差异抬升为区域背景,考查物种在时空尺度的分化演变。

  3.注重地理事象内在联系,考查学科思维的系统性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性。试题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的角度,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升学生系统掌握地理知识的水平。如第28题取材青藏高原北部小尺度区域,以区域土地利用图和地形图,结合丰富的文字材料为试题情境,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究生态脆弱区植被与水文、地形、气候、土壤、人类活动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三、深化教考衔接,引导教学回归教育本源

  1.遵循课程标准,重视地理必备知识的融会贯通

  浙江地理考试面向两种版本教材的学生,知识呈现方式有差异,但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是一致的。如第9——11题都市圈人口密度变化、公共服务聚集、交通网建设等问题,均源于教材,通过生活化情境考查地理主干知识。

  2.深化基础考查,助力“双减”政策推进

  试题通过新颖情境和灵活设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如第3、4题以地质时期岩石变迁剖面图为背景,考查物种进化演化的基本规律、岩石形成的基本原理。又如第1、2题我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和发电量占比低的原因等。

  物 理

  物理学科组

  物理卷以“重视基础、稳中有变、创新情境、优化梯度”为基本命题思路,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创新问题情境、提炼科技成果等方式,开展多维度、多梯度的试题设计,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等多方面能力,满足高校的人才选拔需求。

  一、重视基础,立足必备知识

  依标命题,强调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4题考查静电场相关基本性质、第14题考查课标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第16题考查功能关系、动量守恒、抛体运动等力学中的核心要素等。试题内容依据课标命制,引导中学依标施教。回归教材,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试卷中不少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改编。第6题地球和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轨迹、第7题关于交流电、电磁振荡的四幅插图、第11题光电效应装置、第18题核反应方程式等,均来源于教材正文、课后题、课题研究等素材。以此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回归课堂。

  二、创新情境,聚焦核心素养

  创新生活实践类情境。选取贴近考生、贴近时代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查学生建模素养。第1题的新一代车用电池、第5题的沙尘降落、第15题的带吸管水瓶,分别考查不同的物理过程。创新学习探索类情境。了解真实科研过程、工程技术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第9题以新能源汽车为情境,考查断电自感;第10题以折射率测量为情境,考查折射与全反射;第18题以考古研究为情境,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加速、磁场偏转等核心规律。

  三、稳中有变,考查关键能力

  试卷整体结构稳中有变。在保持试卷基本格局不变的基础上,题量和分值上做了微调。题量略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调整分值,提高多选题的选拔功能,优化计算题的梯度。能力考查方式稳中有变。第13题感生电场的性质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第18题基于题目对于装置的描述,利用碳14衰变进行考古研究,考查学生信息收集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优化梯度,服务人才选拔

  无论是整份试卷、不同板块,还是大题中每小题,对其难易程度都进行梯度优化。整卷从单位制的考查为起点,至利用当代先进设备分离、接收、计数碳同位素为终点,总体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知识考查到能力考查。13道选择题为一个整体,总体由易到难,单选题风格稳定,多选题难度适中,特别是其分值和题量的微调,增强了对优秀学生的选拔功能。4道计算题为一个整体,分别考查学生对热学、力学、电磁学中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思维要求逐步提升。单个试题方面例如第17题,第一问来自于教材,第二问为后续问题做了铺垫,第三问延续往年的传统考点,第四问强化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梯度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对多层次学生的选拔。

  化 学

  化学学科组

  化学卷以生产场景和科研情境为试题载体,聚焦物质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化学核心,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试题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让化学核心素养落地。

  一、重课标、重基础

  试题立足课程标准,注重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考查;素材源于教材或真实的文献研究,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第4题,直接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第6题,围绕“海水提溴”一个主题,多个角度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第9题,以教材中维生素C知识点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现代仪器的使用。第10题,巧妙地利用学生必做实验“沉淀法粗盐提纯”的素材,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重能力、重应用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物质结构、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结合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解物质的溶解性、热稳定性、酸碱性、氧化还原等宏观性质;掌握化学反应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限度和速率的变化规律。如第13题,考查学生从晶胞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陌生物质性质的能力,强调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本质。第16题,基于蛋白质中N元素含量测定的真实情境,设计两条线:含N化合物转化的物质线和实验操作的方法线,考查学生信息获取、知识迁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融合,重创新

  试题强调模块融合,特别是有机—无机、结构—性质等的融合。如第17题,将含磷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应用进行融合,从原子到物质、从原料到产品、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应用,强化必备知识,聚焦关键能力。第18题,在延续原有考查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融合物质结构角度解释原理,凸显学科本质。第19题,融合无机、有机和结构的知识点,综合考查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第20题,从有机物结构和性质出发,突出物质合成在化学中的核心地位和创新价值。

  生物学

  生物学学科组

  试卷稳中有变,题型结构延续往年风格,突出生物学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国家发展选拔创新型的科技人才。

  一、注重课程思政,彰显学科育人

  试题通过创设真实简明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结合凝胶电泳、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彰显我国生物科技的高水平发展。“碳中和”战略与措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发酵技术等,引导学生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理性思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遗传物质的分析,以及小米抗锈病优良品种的培育等,引导学生认同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二、注重生命观念,突出创新能力

  试题着重考查生物学重要概念与生命观念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猴痘病毒的免疫应答、遗传病的预测及西兰花的保鲜等,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敬畏生命。细胞核DNA 含量的检测、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分析等考查结构与功能观。杨梅复合种养系统等考查系统观和平衡观等生命观念。遗传图解这种生物学独特的“语言工具”,使思维过程化、显性化,科学考查推理与演绎能力。DDT禁用与使用考查辩证思维。试题借助丰富的科学研究素材及图表,突出生物学基本原理、技术与方法在新情境中的迁移与应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设计,加强学科实践

  试题加强了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生物学教学在“双减”背景下加强实践教育。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质壁分离、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实验,加强对课标实验的考查。微型月季的快速繁殖、西兰花保鲜方法的探究、小米抗锈病优良品种的培育等实验分析题,展现生物学在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药物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用柱形图表示实验结果,考查实验设计、实施及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的科学探究素养,渗透跨学科思想。引导学生关注跨学科实践,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组

  试卷结构稳定,设问稳中有变,充分关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考查,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服务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一、坚持立德树人,体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

  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试题命制中,精选试题情境,构建问题线索,架构知识链接,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充分挖掘与体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

  如第2题针对视频直播、线上活动、用户注册等问题,考查学生关于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信息安全、尊重知识产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第3至6题选取连锁餐厅智能监管系统情境、第7题选取学校阳光月跑情境、第13题选取生产领域情境,分别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社会、学校、生产领域等方面的问题,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引导学生健康的技术价值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素养立意,注重学科关键能力架构

  试卷注重考查学科的核心素养,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级水平要求,着重考查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

  如第1题,通过探索科技宣传活动中数据与信息的传播应用过程,考查学生对数据与信息的认知。第3至6题通过对连锁餐厅智能监管系统的分析,考查学生对信息系统功能、组成以及编码的实践与探究。第7至12题分别考查学生对常用算法及其程序实现、数据组织、数据抽象及结构化表达等学科核心知识及其应用。第15题综合考查学生针对较为复杂的任务,合理选用数据结构组织、存储数据,并运用排序、查找、迭代等算法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实践引领,聚焦真实情境问题解决

  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是测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试卷致力于创设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一定开放性与复杂度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融合学科方法与思维,应用学科知识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促进素养发展。

  如第13题创设生产领域机器监控与调度的情境,考查学生依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设计算法、实现算法的能力。第14题创设室外温度监测系统搭建情境,从硬件搭建、软件编写、调试运行、结果分析,让学生经历真实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综合考查学生搭建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5题创设体育赛事决赛选手挑选的情境,从问题分析与抽象建模、数据结构与算法辨析、程序修改与完善等环节进行设问,多维度、多层次考查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技术(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学科组

  试卷坚持“大稳定、小调整”,重点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学生纯粹依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收益。试卷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高校选拔人才为目的,同时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一、坚持立德树人

  试卷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成为有理念、会设计、能动手、善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第28题的问题分析和改进、第29题的装置设计和第30题的电路设计,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养成主动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坚持依标选才

  试卷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试卷围绕学科核心必备知识命制,对学科的各个核心素养进行测评,既关注学生技术知识的掌握,也关注学生技术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关注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技术经验的积累、原理的应用、技能的迁移等。试卷分值分布合理。

  三、坚持教考衔接

  试卷围绕核心素养,参考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综合考查。其中,选择题的设计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相关素养,非选择题的设计重点考查学生利用必备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引导教师和学生围绕课程标准开展课程内容的教与学,摆脱过于依赖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

  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试卷在考查实践操作能力方面进行了适度的探索。例如第20题,涉及了实践的过程与细节,需要学生了解画线、锯割、凿削、锉削等工艺及其所需工具,并识别图中的工具,融合了对工艺的理解与工具的选择。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进行相应的技术实践活动。

  四、创建分层情境

  试卷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不同类型、层次的情境,让学生易于理解,测评学生真实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试题所用情境既有生活实践情境,又有学习探索情境。如第28题大棚倒塌问题分析和改进的生活实践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能力。第29题装置设计的学习探索情境,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

  根据素养要求和考核目标,设计了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多数选择题运用了简单情境,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水平。非选择题中运用复杂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水平,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评价其价值取向、测评其学科素养,从而起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考查目的。例如第28题的设计,即考查学生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又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标签:浙江省   2025年   选考   科目   命题   思路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洞察高考趋势,把握未来脉搏 点亮智慧之光,照亮高考之路

教育新闻EDU NEWS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高考资讯NCEE INFO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高校招生CELEB INTV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