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名人访谈

凝聚人才出成果造就人才作贡献--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教授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6-06-08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未知

   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此,高校应承担何种使命,如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当前大学校长书记们深入思考的话题。近一个时期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捷报频传,显现出令人瞩目的良好发展势头。为此,笔者采访了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教授。

  高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王如(以下简称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后,您作为一所重点大学的校长,是如何理解大学的责任的,西安交大应当如何作为?

  郑校长(以下简称郑):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这明确了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中更应强调科技创新。西安交大作为地处西部,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作为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为西部地区,为整个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要充分发挥人才聚集的效应

  王:据了解,2005年年底,西安交大又新增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学校拥有的两院院士已达16名,在整个西部地区各高校中名列第一。此外,还新增了一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年轻教授和长江学者教授,这些高层次顶尖人才越来越多地聚集于交大,对西安交大创新事业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郑:人才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西安交大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我们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并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因为其中一个首要目标就是:不仅要构建一批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开放性、综合型、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而且要引进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我们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对管理体制进行大胆创新,并把用人机制创新的目标定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了落实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我校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2004年4月,面向海内外成功地进行了公开选聘8位副校长的工作;二是在2005年4月,为适应管理重心下移和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学校推行以问责为核心的职员聘任制工作,实行扁平化管理,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和聚集,促使科研成果成倍增加。我校获2004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大奖只有2项,而在2005年度达到了6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另有1项合作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创我校历史最好成绩。

  王:多出创新成果有何规律可循?对高校来说,除了人才因素外,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郑: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天赋。关键在于善于开发这种天赋。特别是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聚集到一起的时候,他们的综合创新能力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他们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每个个体的创造力成倍或几倍增加,形成优秀的创新团队,汇成创新的洪流。

  美国布鲁金斯学院的研究人员,为这种人才聚集效应开发出了一种计算机模型。首先,这些创新人才聚集到一起形成团队,接着组建公司或组织;其次,这些组织会寻找一个驻扎地。创新人才和他们所创立的公司聚集于城市,并形成一个创新中心。很显然,这个创新中心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个重要的推动要素就是一座城市里必须要有一所或多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存在。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是,这个城市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有能力吸引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并将他们转化为生产力。这需要两方面密切结合与互动。

  创新,要促进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

  王:高校在这种关系中如何发挥作用?

  郑:就拿西安交大为例来说,2005年年初,我们就提出:交大事业要与陕西发展紧紧捆在一起。“985工程”二期建设涉及到的诸多重大项目均与陕西省和西部建设息息相关。所以,一方面,我们不断采取新的举措推动区城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为陕西培养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把西安交大研发的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把陕西的制造工业、电子工业、航空工业的优势和西安交大的理工科优势结合起来,努力催生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来。

  2004年我们做了几件大事:一是主动提出与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共建加速质谱仪联合中心。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大平台,对双方资源共享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好处的。二是将学校的应用学科、特别是工程方面的实验室进行整合,与当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合作,成立了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在“985工程”建设中,我们与国内最大的显像管制造企业进行合作,成立技术创新平台。2005年9月,我校又与拥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签约,在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西安交大利物浦国际大学。这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大学的建立,将能更好地促进我校和利物浦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两校学术交流和国际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我校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升我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所中外合作的大学建在长江三角州经济发达的苏州工业园区,也能更好地利用当地众多的企业资源为科研和学生实践服务。

  一所具有创新活力的大学,要主动把大学围墙外的优秀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为我发展所用。大学要走出校园面向社会。思想流动、人员流动,才能激发出创新思维来。思想流动、人员流动与创新之间,永远是正比例关系。

  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王: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另一项重要使命是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就目前现状来看,高校应做哪些改革和努力?

  郑:最近一段时间,我看到了几份材料,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份材料表明,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但每年我们发表的论文却不少。两年前,在谈到我国博士生教育所存在的隐忧时,我就说过:论文数量增加和科技竞争力落后形成明显反差,说明我们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问题。对此,我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抑制了青年学生的创造力;二是高校应着力培养能够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的人才;三是高校要努力营造能够激发研究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与机制。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不断提出原创性的东西而让国外同行跟进,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就能处于前列。

  培养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是重要一环

  王:培养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是重要一环,当前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郑: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容乐观。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等,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学位授权点不断增加,但在一些学科、一些培养单位和一些地区的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比较差。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高度重视,特别是培养单位一定要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西安交大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由导师申请,实行导师负责制,让学生能找到满意的导师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获得好的培养资源。将研究生培养与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工作需要统筹使用各类资源,同时研究生,特别是高年级研究生,又是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资源,是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助手。要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明确导师的责任,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努力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能自由创新的空间,同时要保护研究生的切身利益,不要让基本的生活经济问题困扰他们,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继承发扬“西迁精神”,为实现创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王:2006年4月8日是西安交大建校110周年和迁校50周年纪念日。请您谈谈学校发展的远景和动力。

  郑:50年前,一大批交大的优秀儿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舍弃繁华的沿海大都市上海,怀四方之大志,西迁到祖国的大西北,在昔日长安城东郊一片麦田上艰苦创业,至今,终于建设起一所规模宏大、设备齐全、质量一流,在国内外具有很好声誉的国家重点大学,成为开发大西北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成为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成功范例,成为祖国西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成就这一番伟大的事业,靠的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我们要在今后20-30年左右的时间里,把西安交大建设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这是一次新的伟大的创业。事实证明,艰苦创业是“西迁精神”的灵魂,它成就了西安交大的过去;同样,我们坚信:“西迁精神”也完全能够在西安交大更加辉煌的明天得到弘扬和光大。

  今年4月8日,我们恰逢建校110周年和迁校50周年的大喜日子,这次庆典的主题是“弘扬传统,启迪未来”,我们不搞铺张浪费的形式,重点做好三件大事:将西迁时的一栋小二层楼改造为西迁历史纪念馆,制作一部反映交大历史的文献纪录片和一个展示西迁50年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就的展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师生永远铭记西迁先辈们的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像西迁的先辈们那样为实现创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创造新的辉煌。

  郑南宁教授简介:

  郑南宁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校长。1952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陕西西安,汉族。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日本庆应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讲师、副教授,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8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5日第5版 

标签:访谈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