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名人访谈

我们更看重贫困生的长远发展--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6-09-26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未知

  中国农业大学近几年来不断探索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新办法,把经济资助与贫困生的全面、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学业、就业和精神的四个资助并举的模式。记者就这一话题,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
记者:一般来说,农业大学的学生从农村来的比较多,家庭贫困生的比例高。中国农业大学的情况怎么样?

  瞿振元:我校本科学生中农村籍学生占36%,经济困难学生约占总数的28%。他们主要来自于农村和中小城镇,来自边远、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困难学生中近九成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他们的月生活消费较低,基本能吃饱,但营养不够。我校经济困难学生中四成左右月生活消费在250元或不到这个数目,九成人的月生活消费都低于350元。

  通过采取多项经济扶助措施,我校所有的经济困难学生都解决了生活问题,大部分解决了学费困难。他们积极要求进步,踊跃参加公益劳动,希望回报社会的愿望强烈。

  记者:中国农大对贫困学生开展“四个资助”的基本构想是什么?

  瞿振元: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出台之初,学校党委就提出要积极贯彻中央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要本着“以人为本,成才第一,德育为先”的原则,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不能仅局限在经济资助这个层面,要关注他们的成才与成长,解决实际困难与开展德育相结合,“经济资助、学业资助和精神资助一个都不能少”。今年上半年,校党委结合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又提出要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就业资助”,更加完善了我校的资助工作体系。

  记者:社会现在最关心的是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农业大学的主要资助渠道有哪些?

  瞿振元:经济资助解决的是经济困难学生求学、生活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体现了全社会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开展“四个资助”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我校的经济资助工作可以概括为“六位一体”,即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困难补助、社会资助、学杂费减免”六项措施来解决现实困难。我校每年有近1744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其中国家助学贷款约1015万元,学校出资近378万元,上级主管部门出资约185万元,社会企业或个人资助约166万。

  国家助学贷款是贫困学生资助的主要资源。但来自社会的资助也很重要。实践证明,社会资助有着更强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接受社会资助的学生感恩和回报意识强烈。然而,现在很多企业和个人似乎更看重学校名气,名校的贫困生得到的社会捐助一般较多,而分布在各地的农业大学、师范院校这些学校的困难学生却更盼望雪中送炭。

  记者:对贫困生提供长远发展方面的资助是深谋远略的。

  瞿振元: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和中小城镇,这些地方的外语、计算机教学落后,很多学生高中期间学的还是“哑巴英语”,甚至有人没用过计算机。这些工具性知识、能力的落后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长远发展,这不能不管。

  我校的“学业资助”工作主要是在英语口语、听力、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给他们吃一点偏饭,加强他们的基础,倡导、鼓励“知识改变命运”。

  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就业资助”,体现了学校的人本关怀和社会责任,解决了一个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也就使一个家庭脱离了贫困。我校从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择业自信出发,采取单独提供就业指导、资助部分求职费用等方式开展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资助服务。连续几年,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签约比例高于全校毕业生的平均水平,2006届高出近14%。

  记者:“精神资助”方面的情况如何?

  瞿振元:“精神资助”主要是增强受援大学生的感恩思想、诚信意识。我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就是个贫困生,为了节省旅费,也曾放假不回家。是学校的资助帮我度过了难关,老师的教育帮我提高了觉悟。当时寒冬里学校资助的一件棉衣、老师的几句问候,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我的心,激励我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集体、发奋学习。

  经济困难学生有强烈的报效国家、回馈社会、报答资助人的良好愿望,我校有针对性地在这一群体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经常组织受资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要求受资助学生定期向资助人汇报学习情况,引导他们以各种方式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这些义务劳动的热情非常高,并自发开展了很多新的活动项目,开展“美化校园”活动,组织“社会帮我上大学我为社会节能源”活动。现在,关心爱护他人成为我校贫困生群体突出的品德,先后有十多名同学主动把资助让给新生或生活更困难的同学。

  我校的工作实践表明,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经济困难学生不仅不会成为学校的工作负担,相反还会转化成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5日第7版

 

标签:访谈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洞察高考趋势,把握未来脉搏 点亮智慧之光,照亮高考之路

教育新闻EDU NEWS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高考资讯NCEE INFO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高校招生CELEB INTV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