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马敏:以免费师范教育为契机创新教师教育体系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7-12-25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马敏

  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基本特点是以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比重还比较低,教师队伍来源呈现出单一性的弊端。从培养的空间上看,教师教育主要局限在师范院校内部进行,高等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回应。在培养的方法上,先进理论与技术和教师教育的融合有待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由于各种困难职后;培训无法保证。在培养的时间上,职前教育与职后尚未有效贯通,形成一体化,二者相对分离,不利于教师职业的发展。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免费师范生教育为契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正努力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构想是,以师范大学为主体,以认知科学、IT技术等手段为支撑,以教师教育综合实验区为依托,校内校外有机衔接,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在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培养和培训教师。开放性、广阔性、一体化是这个体系的三个关键点。

  所谓开放性是指,教师教育不再局限在高等师范院校内部进行,而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理论、技术与资源优势,基础教育的实践优势,地方政府的组织优势,实现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所谓广阔性是指,教师教育要在搞好校内教育的同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等先进技术和理论,使其向外延伸,发挥虚拟空间和基础教育阵地的作用。

  所谓一体化是指,教师教育要努力实现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校本培养与远程培训的一体化。

  在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方面华中师范大学作了以下设想和探索。

  以学科群建设为手段 创新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体系

  职前培养是教师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就要求培养的师范生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师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突破单一师范培养的局限,建设教师教育学科群,增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就是通过交叉实现学科的高度综合。一个学科群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核心学科层,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第二层次是辅助学科层,即信息技术等;第三层次是基础学科层,即历史学、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对教育学等核心学科层本身的建设关注较多,而对于辅助学科、基础学科与核心学科的交叉融合重视不够,需要通过学科群的建设,提高学科的综合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育的发展。

  根据自身特点,华中师大尝试以“教师教育创新”为纽带,选择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方向,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学科为核心,以学校相关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待建的实验区为依托平台,集约具有一定内涵联系的相关学科,共同组建“教师教育创新特色学科群体”,以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为目标,进行学术间相互渗透,技术上互补增强,集约现有的软、硬件的效能,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调整,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育的发展。

  学科群建设还必须与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落实到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上来。针对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校以“主修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主修专业课程合计大约三学年+教师教育课程合计大约一学年,简称“3+1”模式)的基本模式来整体设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

  借助认知科学与信息技术 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分离,广大的农村教师职后培训无法得到保障;师范院校对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与认识还相当薄弱,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难以提高。从目前来看,迫切需要借助当代先进的认知科学和信息技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认知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前沿交叉的学科领域,研究的范围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动作、语言、推理、思考乃至意识在内的各个层次和方面的人类的认知和智力活动。认知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必将为我们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多个教师教育重要支撑学科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借助认知科学的理论,开展教师教育的研究,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神经机制与规律、大脑功能分区与人的情感、思维、记忆之间的关系等,对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形式的组织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师教育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

  结合学校实际,华中师大拟开展教师教育与脑认知研究,构筑相关研究平台,确立教育心理学与脑认知和可塑性研究、记忆与脑认知研究等学科领域,着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教师人格特征的建立与脑认知机制研究等方向开展重点研究,以科学理论指导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挑战,以信息化引领教师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目前,结合师范生免费教育,学校正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教育发展数字博物馆、“师德教育”资源库、文化素质拓展网络联盟、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工程等师范生综合素质教育资源库,从而放大部属师范大学所拥有的优质资源效应。   

    建立教师教育综合实验区 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基本上是以大学为基地,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之中,基层教育单位在教师培养中的实质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得到基层政府的支持也相当有限,教师教育出现了供给与需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等严重问题。一方面,师范生实践技能薄弱,不关注基层教育,不了解基层教育,不熟悉基层教育,另一方面,基层教师也遇到学历提高、知识更新、职后培训、综合素质提高等难题。已进行了多年的教师教育改革主要局限于在大学内部的改革,大学与基层教育单位、大学与基层政府的伙伴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因此,建设一个综合实验区,通过大学与基层教育单位、基层政府建立长期巩固的伙伴合作关系,把各种资源纳入教师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来,探索“合作培养”教师的模式和机制,是十分迫切并且必要的。

  华中师大目前正在筹备建设的“中部地区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就是对这个方面的一个探索。我们的基本构想是:通过实验区建设,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教师教育服务的综合优势,探索构建“教师教育创新体系”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探索大学与基层政府、基层教育单位合作,协同培养师范生的示范性途径和机制;实施与师范生免费教育相衔接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计划,远程研修计划等措施,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拓展“师范生免费政策”宣传渠道,稳定师范生优质生源,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建立和弘扬。

  实验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呈现协同效应的创新与服务系统,包括“一个核心,四个创新平台”。一个核心,即以构建“教师教育创新体系”为核心,把教师教育的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作为实验区建设的主线。四个创新平台,即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拓展创新平台,师范生优质生源选拔、教师教育实习、服务创新基地,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技术研发平台,“教师教育创新体系”理论研究基地。

  实验区的建设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服务实践为根本,以IT技术为纽带,通过人才培养、服务实践、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整体互动,探索教师教育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探索大学与基层政府、基层教育单位合作,将实现五个功能:

  一是辐射功能。广大的农村教师可以在实验区通过信息技术就近参加在职培训,免费师范生毕业以后通过实验区可以继续接受学校的远程培训,从而真正逐步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二是提升功能。实验区的基地建设为免费师范生提供稳定的实习、见习机会。三是服务功能。实验区实施“双导师制度”,由学校专任教师、中学优秀教师组成指导教师队伍,在教育实践中对免费师范毕业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等。四是监测功能。每一个共建学校都可以成为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观测点,为国家宏观教育决策和教育变革提供信息、知识和实践上的支持。五是示范功能。实验区既是学校的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研究基地、服务基地,又可以成为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试验田,在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为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将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利用好自身所具备的理论、技术和资源优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的。

 

标签:访谈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