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苏州大学:科学布局谋发展 立足服务求共赢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9-05-11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孙宁华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将于本月正式挂牌,借全球知名传媒——凤凰卫视这一高端平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具备竞争能力的新闻人才。作为该校首次与境外知名企业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凤凰传媒学院也成为该校实施“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发展战略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对于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办学水平意义深远。

  在抢占人才培养高地、加快未来发展的谋篇布局上,苏州大学的眼光之远、决心之大、出手之快、效率之高,让人刮目相看。而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的一番话则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只要研究一下苏州大学近两年来的发展轨迹,大家就不难发现,苏大早已把学校发展的谋划置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大背景、大格局下,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模式,使得苏州大学与政府、企业的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为苏州大学科学布局谋发展,立足服务求共赢占得了先机。”

  人才培养重创新

  人才培养是体现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在高端发展平台上的竞争弱势,因而也就加倍珍惜所有可以为我所用的资源。近年来,苏州大学借长三角经济腾飞的飓风,在人才培养方面打破常规办学模式,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对接与互动,乘势而上,在培养高水平人才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

  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建院两年来,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登上了大学讲台,为学生打开了感受顶级建筑装饰理念的窗户。院企双方还携手进行科技攻关,共同开拓发展空间。

  瞄准轨道交通在长三角经济圈的后劲,苏州大学和苏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于2008年合作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订单式培养轨道交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此举不仅抢占了国内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高地,也成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高明之举,学院第一批学生刚入学就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并被相关企业与管理部门寄予厚望。

  尝到了甜头的苏州大学再也停不下开放办学的脚步:栽下翘首以盼的梧桐树,引来择枝而栖的凤凰传媒;整合学科资源,筹办沙钢学院……

  在努力汇聚校外优质资源的同时,苏州大学十分注重内功的修炼。作为一所已拥有上万名研究生的大学,该校在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4年位居江苏省高校首位的背景下,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研究生培养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亮点:研究生在学校科研成果中的贡献率占到了30%左右。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都有所获。不久前启动的11个“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项目,以每个项目资助30万元的力度鼓励研究生开展高层次科研,激发创新潜能。

  本科生人才的培养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以全面实施学分制为契机,该校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立适应学分制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中心。去年,新增了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2个国家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今年成为全国唯一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试点工作的省属高校。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新纪元全球华文奖,苏大学子荣获文学翻译组一等奖、二等奖。仅2008年,苏大学子就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第二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冠军、全国丝绸服装设计大赛唯一金奖,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银、铜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具有很高含金量的奖项收入囊中。

  科技创新有后劲

  4月上旬,13位院士和近70位国内高层次专家到苏州大学参加了该校举行的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及其产业化论坛。论坛的召开不仅成为苏大师生共享纳米前沿科技的盛宴,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该校在纳米科研创新方面的重要地位。

  苏州大学在纳米科技创新方面的高效发力仅用了短短10个月时间。以中科院院士李述汤教授为核心的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自去年6月成立以来,汇聚了包括15位中青年特聘教授在内的近40位教授,瞄准纳米科技、材料与器件、有机光电技术、纳米生物医学等领域展开重点研究,已发表了高质量国际化论文16篇,并申请了各个层面的科研项目33项,其创新后劲被来访专家认为值得期待。

  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的成立,是苏州大学近年来确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办学目标,构筑科技创新工作高层次创新平台,推进高水平科研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为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以高质量科研为荣的氛围,该校科技管理部门积极致力于改革创新,推行了科研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优制,建立了一套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和奖励体系,极大地激发了科研团队和研究人员的创新热情。制度的有效引导产生了理想的效果。去年,苏州大学的科技创新实现了多项突破:国家重大项目增长率达400%,国家级项目总经费增长率达186%;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国内丝绸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全国仅有两家的“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先后落户该校;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双双开创了历史最好成绩。今年,该校在教育部创新团队构建方面实现零的突破,由长江学者樊赛军教授领衔的“辐射损伤效应的分子与免疫机制及其生物救治技术的研究”创新团队成为今年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的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成果必须在实现产业化后,才能成为主导市场的品牌,成为增强国力、服务地方、惠及民生的利器。近年来,苏州大学科技管理部门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千方百计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推动校园科技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江苏苏州大学科技园是该校与苏州市政府全面合作的一个标志性成果。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园内已入驻企业50余家,在推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9月成立的苏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不仅着眼于本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推进,还通过已有资源和平台为周边地区的高新科技成果寻求市场对接,目前已洽谈项目近40个,成功签约4个。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苏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生态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成为苏大对接地方发展需求的重要抓手。苏大目前已有包括863重大专项研究项目“阳光自动导入系统”在内的50余项节能研究项目正在接受市场的检验。基于苏大良好的科研基础和综合学科优势,苏州市政府去年投入200万元,与苏大联建苏州节能技术研究所,围绕国家节能重点工程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苏大学科和人才优势,为苏州市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节约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特色项目的推广方面,苏州大学也有许多作为。配合国家实施的“东桑西移”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借助现代丝绸工程实验室这个国家级平台和100多年的办学积累,苏州大学在蚕桑、丝绸科研方面加强了与两广地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转型的同时,扩大苏州大学特色学科的影响力。

  科技创新平台高,服务社会后劲强。苏州大学高新科技企业已达到16家,产值已连续两年位居江苏高校第二名,去年科研成果产业化获得各级投入近亿元,产值超过5亿元。其中作为产学研一体化标志项目的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微纳米结构数字激光图像光刻系统和相关技术,已在我国2代身份证、十七大代表证、新一代驾照的视读防伪上应用。作为我国精密激光图像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它有着每年超过200亿元的巨大市场前景和产业化价值,并有望通过资本运作,在市场上一展拳脚。

  决策咨询上水平

  新学期伊始,苏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以获得2项重大课题和1项重点课题的优异成绩与南京大学并肩傲立于江苏省高校之首,从而掀开了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科发展的崭新一页。

  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能够在高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国家级人文社科科研平台上争得一席之地,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坚持“顶天立地创品牌”的必然结果。

  顶天,意指在科研创新中坚持精品意识,形成具有领航能力和标志意义的科研成果。在苏州大学,潜心科研的行为得到鼓励,一批板凳甘坐10年冷的专家教授受到管理部门和师生员工的普遍尊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该校近两年来精品科研成果迭出,显示度明显得到提升。荣获200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等级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成果,该书已成为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立地,意指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在推动区域发展的同时实现科研创新的同步提升。苏大近两年来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多突破:落户苏大两年的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近日获得了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重点课题“党管干部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研究”子课题的立项。与苏州市人事局合作共建的苏州人力资源研究所,10个重要课题已于日前顺利结项,得到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苏大专家在吴文化传承和创新、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的全方位介入已使学校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水乳交融。

  苏州大学近年来加大了高水平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晁福林教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刘电芝教授、迄今唯一江苏社会科学类“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金太军教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车玉玲教授等一大批影响力大、干劲足、后劲猛的高水平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栖枝东吴园”,为苏大人文科研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人才培养也受到高度重视。通过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计划,打造一批品德高尚、造诣精深的学科领军人物;造就一批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中青年研究骨干;培育一批功底扎实、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博士队伍,成为“后备人才储备库”。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在各自科研领域中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在参与政府决策咨询中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科学完善的制度是激发科研热情、提高管理效益的催化剂。苏大人文社科管理部门于去年8月先后出台7个重要文件,从科研项目设置、学术管理、评优奖励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了科学、健全的管理体系。分析这些管理制度,不难发现管理部门在推动科研创新方面的良苦用心。

  一是“项目带动、研究推进”。该校通过设立校级青年教师后期资助项目、重大研究项目、应急研究项目、委托研究项目,帮助课题申报者积蓄科研能量,实现更高层次的冲刺。

  二是“高端引领、梯队跟进”。加大对优秀科研梯队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背景、学术创新能力强的青年学术骨干。从近两年的科研立项和获奖成果来看,该校人文科研省部级以上立项项目和获奖项目的取得者80%源自领军能力强、学科基础好、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梯队。

  三是“条件保障、形成特色”。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资料室或实验室。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成立10年来,承担了一批与中国特色城镇化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地方委托项目,总经费达500余万元,研究成果产生广泛社会反响。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在港澳台地区久负盛名,骨干成员连续多年应邀赴台参加多部新编昆剧大戏的编曲和唱腔指导。(孙宁华)

标签:新闻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