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名人访谈

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办大学要有些理想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9-09-15文章来源:千龙网作者:陈静

  黄德宽,1954年出生,安徽广德人,中国古文字学专家。现任安徽大学校长、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学术著作有《汉语文字学史》、《古文字谱系疏证》等。

  记者没有想到和黄德宽校长的联系会如此顺畅,电话那头的男声略带南方口音,语气谦逊而不失亲切。这个曾被安徽大学BBS称作“浪漫派学者”的校长对学生的这一评价淡淡一笑,随之向记者坦言,其实自己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崇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只不过有一些办学的理想,所以让人感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交谈中,黄德宽的谈吐始终保持着古君子的儒雅风度,舒缓的语气处处透着对安徽大学涓涓的深情。

  也许,正是源于这样的“理想主义”,黄德宽在安徽大学的校长岗位一干就是12年……

  办大学要有些理想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黄校长,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本报的采访。“办大学是要有点理想的”,这可以说是您的一句名言,请您谈谈办大学的理想和您理想中的大学。

  黄德宽:办大学我有三个理想:大学要成为思想的高峰、大学要成为科学的圣地、大学要成为人才的摇篮。这三个理想决定了大学思想的自由、学术的独立、个性的张扬、管理的民主和氛围的谐和。

  一所大学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缺少追求和方向,就会缺乏动力。办大学不能太现实主义,我对时下一味主张追随社会来定位大学的看法并不完全认同。毫无疑问,大学要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但是大学不是社会的影子,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大学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要有更高的追求,不仅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同时还要引领社会,要用崇高的理想去照耀自身前进的方向。

  我曾经说过,安徽大学应该追求“大气”,应该坚持学术自由和民主办学精神,让每一个在安大学习、工作的人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张扬,整个大学充满生机,富于创造。这是我对理想的安大的一种期许。

  记者:去年9月安徽大学迎来建校80周年,您提出要在建校百年时将安徽大学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这个定位是如何来的?

  黄德宽:这个定位是根据学校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也可以说是安大发展的一种目标追求。国家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设的整体目标,就是要使一部分高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一流水平,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认为,所谓的“国际知名”强调的更多是一种品质追求,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安徽大学,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眼界和国际化的视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必须追踪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具有广阔胸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赋予高校的重任。

  我们讲“国内一流”,是指作为“211工程”建设的大学,理所当然应该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努力成为国内的一流水平的大学,成为高品质的大学。因此,我们提出的这个目标定位,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大学的要求,也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要求。安大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的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委省政府、安徽各界对安徽大学有着更高的希望和期待,十年“211工程”建设学校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这个时候不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和发展,也可能会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

  记者:您认为这当中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黄德宽:我们深知我校办学水平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艰苦而漫长的努力,我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有三个:首要的就是思想观念的桎梏。要跟上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超越原有的思想观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汇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这不仅要求学校领导班子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体教师和管理者也要转变思想观念。当然,转变思想观念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从办学的角度来说,学校缺乏高层次的、引领学术发展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团队,这是制约学校办“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校的一个关键因素。另外就是经费投入不足。办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实验设施和图书资料,而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安徽大学的经费投入主要来自安徽省政府,安徽尽管这些年发展比较快,但经济还不够发达,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供不应求。虽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徽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投入也相对较多,但是和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近年来高校改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安徽大学在高校改革中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如何突破?

  黄德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30多年来我国高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社会对高校的期待越来越高,批评议论也越来越多,社会希望高校加大改革力度,实际上高校的改革也一直在往前推进着。我感到安大改革最大的瓶颈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要实现这方面的突破,首先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其次要结合学校实际,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比如人事分配制度、学术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做令大家满意的校长难上加难

  记者:黄校长已经在安徽大学担任了12年的校长职务,就国内来说是比较少见的,您做校长的体会一定有很多。

  黄德宽:我可能做校长的时间确实比较长一点儿。说起当校长的体会,既有令人振奋的地方,也有很多困难、压力甚至是无奈,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着各种酸甜苦辣。这些年我始终在想,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能够从一个普通的教师走上这样的领导岗位,是时代给予的机会。作为一个校长,能够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我觉得很幸运。

  担任校长的这十几年,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安徽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办学体制、机制不断改革调整,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也与时俱进,这给了我很好的锻炼机会。12年前,安徽大学全校只有六千多学生,现在每年招收各类学生近万人,已经发展到3万多人的规模,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看到这些发展我自然会感到振奋。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备尝艰辛,面临许多的困难。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办学条件、体制机制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既要抓住机遇谋发展,还要保持稳定,考虑学校的基础条件和教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时我觉得压力太大,困难太多。特别是要追求理想,办一所好大学,困难就更多,压力就更大,有时甚至会因种种原因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而感到无奈。总之,我觉得做校长难,做个好校长更难,做一个让大家满意的校长就难上加难。

  高校间不能互相“挖墙角”

  记者:近年来,安徽高校的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对此您怎么看?

  黄德宽:对这个现象,首先我觉得要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人才是国家的人才,应该鼓励人才共享,让优秀的人才寻找到适合他发展和作出贡献的环境,从心态上要坦然对待。但是,我们要看到,近年来所谓的“人才流动”很多情况下不是良性的流动。有些学校为了搞学位点和重点学科,通过物质引诱的手段“挖人”,某些人则通过频繁跳巢来改变自己的待遇,出发点并不是寻找学术发展环境,这不是正常的的“人才流动”。一个人的成长毕竟要经过长期的培养,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待遇差异大而导致的不正常人才竞争,对国家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发展,乃至学者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现在,国家已经关注到东、中、西部人才协调发展的问题,希望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应该向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更多地倾斜,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有利于人才良性流动的政策。处于弱势地位的高校,更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高校之间应该互相支持,遵循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不能互相“挖墙角”,尤其不能通过高薪的办法引诱一些学者跳巢,这是短视行为,解决不了科学发展和学术进步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把一些很有前途的学者给毁掉了。

  记者:人才流动除了物质上的原因,是否还有个发展空间问题?具体来讲,安徽大学在引进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激励制度?

  黄德宽:当然软环境是很重要的,前面说的是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动”的主要倾向,也有一些人的流动涉及发展环境和发展前景问题,这无可厚非。近年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措施,有计划地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实施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力所能及地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我校优秀骨干教师总体上比较稳定,他们已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记者:一方面,我们看到地方高校之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另一方面,安徽又是一个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省份,在竞争中安徽大学具备自己的优势。

  黄德宽:“地方高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采取两级管理体制,一部分由教育部直管,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管理的。教育部直管的只有几十所高校,地方政府管理的高校超过全国高校的90%多。在这些地方管理的高校中,安徽大学相比较有自身的明显优势。第一,它历史悠久;第二,它是综合性大学,学科积累比较深厚;第三,它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第四,它在省会合肥,有比较好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其实,学校真正面临的问题还不完全是校与校之间的竞争,而是自身追求更好品质和更高目标提出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优势是相对的、不突出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劣势、是差距。

  不要培养循规蹈矩的“书呆子”

  记者: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当今大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安徽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坚持怎样的理念?

  黄德宽:安徽大学培养的学生面向全国,服务安徽,奉献社会。学校长期以来形成自身的办学传统,比较注重学生厚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了厚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又有较强的能力,学生在社会上才会有比较强的适应力。安徽大学的学生总体来说比较勤奋用功、严谨朴实,也不乏创新的精神,并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您多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度保障,能具体谈谈这个观点吗?

  黄德宽:创新人才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其中制度保障是关键。我认为在制度上大学应该保障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成长,不要把学生简单化地当作一个被管理者,把他们管得服服帖帖,这样会扼杀学生创新的天性。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大学要让他们喜欢创造的天性得到发挥、压力得到释放,不要培养循规蹈矩的“书呆子”,这样的“书呆子”无法创新,走向社会也很难担当大任。

  创新思维作为人才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培育和形成的。要反思我国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大学,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这个制度如果不很好地解决,靠在大学解决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非常困难。大学自身也要反思,从教育思想、教学科研评价、学校内部管理、对学生评价等思想和制度层面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记者:所以,您主张要把“不许大声喧哗”从《大学生管理条例》中删去。

  黄德宽:这其实是个很小的事情。如果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属于教育问题、修养问题,属于综合素质的问题。把它当作一种被处罚的行为,列进学生管理和处罚条例自然是不恰当的。

  治学要做到“板凳能坐十年冷”

  记者:您是研究古文字学的著名专家,在许多人印象中,这是一门冷僻的学问,2005年,由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商周秦汉汉字发展沿革谱系研究”全面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曾经做过报道。

  黄德宽:一门学问是冷僻还是热门,不能光看它的社会关注度和具体实用性,还要看它自身发展的轨迹和时代的机遇。近百年来,地下出土的语言文字资料呈现出不同时期汉字的原始状态,利用这些原始的一手资料来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揭示它的构造和使用规律,这是现当代学者比以往学者获得的更为有利的条件,是传统文字学实现创新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中国古文字学实际上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这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学术的角度看也可以说一直是“热门”的,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古文字学是一个冷僻的学术领域。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中国文化联系密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延续几千年依然使用的文字体系,汉字的研究与应用如今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显学”。今年春节期间,《汉字五千年》这个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几个频道同时播出即可见一斑。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学习汉语、汉字在世界上成为一个新潮流,汉语汉字的国际推广也进一步推进了汉字的应用研究,这为文字学家提供了新的机会。

  记者:在治学上,请黄校长给年轻人提一些建议。

  黄德宽:青年是最可宝贵的,是国家学术事业的未来。年轻人治学最关键的是要能“沉下来”,踏踏实实做事情。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投机与取巧,要的是扎扎实实的真功夫。希望年轻人要有一个广阔的学术视野,在确定研究方向时不要抱残守缺,应该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大胆探索。比如古文字学就是一个新的交叉学科领域,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科学的古文字学发展到今天尚不到100年,在这个新兴领域,青年人只要能够“沉下来”,肯下功夫,真正做到“板凳能坐十年冷”,持之以恒,同样会有所收获。如果学术视野狭窄,好高骛远,心气浮躁,在任何学术领域可能都很难做出像样的成绩来。

  记者:如果以百分制为计,您给自己的两个角色(校长、学者)各打多少分?

  黄德宽:勉强及格吧。作为学者和校长,两个角色集于一身是矛盾的,因为时间是个常数,人的精力有限,同时担当两个角色都难做好。我始终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做大学校长要有学者的风范、遵循学术的准则,不要忘记学术的真谛。但是,作为学者来说,校长这个角色对于个人治学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不能利用校长职务上的便利为个人做学问创造条件。校长的职责承担的是公共性事务,做学问是一个学者自己的行为,要把这种“公”与“私”分清楚,不能将这两个角色相混淆。

  综合性大学要文理并重

  记者:现代社会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重科学轻人文,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着困境,作为全国少有的具有文科背景的校长,您觉得综合性大学应该怎样看待人文学科受到的“冷遇”?

  黄德宽:人文学科之所以受到“冷遇”,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分不开。在工业化时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虽然重要,但不像工程技术学科那样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效用。目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重视理工科,重视能够产生实际效应的学科,轻视人文社会学科。不仅“重理轻文”,在理工科中又存在重工程技术学科轻理科等基础学科的倾向;也不是笼统的“轻文”,文科中的应用学科,比如管理、经济、法律等还是很受重视的,“轻”的只是文史哲这类人文学科。因此,可以说人文学科的学者是寂寞的学者。其实,人文社会学科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所在。综合性大学更多地关注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探讨的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问题、人的终极目标问题,这对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很重要,毕竟自然科学的发展最终也是要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

  从长远发展需要来看,高等教育文理都不可偏废,当前要更加重视人文学科发展面临的困难。江泽民同志曾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党中央专门发文提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无论从改革开放的先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还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些理论创新的成果都直接源自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成果。如果高校不能充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文科人才,必然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产生不利影响。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办学条件比较差,人们对文科的认识还不到位,文科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作为一个具有文科背景的校长,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关注文理各学科的协调发展,努力使文科学生养成科学精神,理工科学生具有人文素养。文科的发展更需要的是软环境,目前理应得到更多关注,同时文科自身也应该更加有所作为。安大文科的发展,首先就是要把安徽的问题研究好,比如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三农问题、徽学、地域文化问题,这些领域都是我校文科研究的重点所在。

标签:名人访谈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