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 重用 培养:一个都不能少
——西安交通大学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计划体系
2010年5月19日,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微结构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贾春林博士正式加盟西安交大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成为该校引进的又一位“千人计划”入选者。
“贾春林博士是球差校正高分辨电子显微学领域的国际领跑者,他回来工作对西安交通大学姚熹院士倡导的‘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的成功至关重要。”西安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这样评价到。
作为欧洲最大的研究中心之一,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无疑是西安交大期盼已久的合作伙伴,而这位高级科学家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尖端人才。“引进+重用+培养”——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以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指引,凭借这套“组合拳”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高层次人才计划体系。
瞄准“前沿”和“需要” 坚定引进高层次人才
2009年8月28日,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样的一流研究中心在西安交大并不是唯一的。“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近几年,西安交大瞄准“前沿”,筹建了一批旨在加强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一流研究中心;从“需要”出发,引进了一批海外知名专家及取得学科前沿优秀成果的年轻学者。
“前沿院就是一块‘学术特区’,学校为它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费、物理空间、优秀生源和行政支持等。目前部分研究中心主任岗位正面向全球招聘,大量的申请不断地涌向西安交大。”西安交大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多学科(智能)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主任研究员任晓兵教授这样说道。
为吸引在海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任职的中国学者长期回国工作,或利用学术假期短期回国服务,学校从2004年起实施了“高级学术管理岗位招聘计划”,以期逐步做到学院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系主任等学术管理岗位由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除了“环境引人”、“岗位引人”外,“学科平台引人”也是另一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学校采用“设岗、选人、投入、做事”四统一的用人机制,公开招聘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人,由他们围绕平台和基地建设目标,凝聚多学科力量。
重视每一位教师的发展 厚待重用现有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不是‘单打一’,不能只关心‘少数人’。教师是我们办学的主体,要充分重视全体教师的发展。”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院士曾说过,人才队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大学发展中始终需要重视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
2010年,西安交大召开全校师资队伍建设大会,提出了“厚待”九大举措。除建立绩效工资制度、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改善教师办公实验条件等与教师实际利益相关的措施之外,学校首次将加强职业保护、坚持教授治学、保障学术自由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软措施正式写入文件。
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创造优越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潜心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2000年,西安交大投入专项资金设立“腾飞人才计划”,连续数年每年遴选10名左右青年拔尖人才作为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通过3—5年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跻身国际国内学术前沿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从2001年至今,已有72人入选“腾飞人才计划”,其中先后有11人获聘“长江学者”,8人获得杰出青年基金。
起步、骨干到拔尖 三段式培养未来人才
“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要把青年教师的选留作为‘人才引进’问题来重视。”在新近召开的西安交大全校师资队伍建设大会上,青年教师培养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在西安交大,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一幅清晰的成长路线图。从起步到骨干,再到拔尖人才,三段式的培养就像是一个进步的阶梯,推动着每一个青年人成长。
最初两年是起步阶段培养,接下来的5-8年是以副教授为主的骨干培养阶段,最后的“拔尖培养”阶段面向具有教授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培养措施和资助计划,重在提升新教师的师德规范、学术规范、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及国际交往能力。
“学校和学院里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所在学科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使我能够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取得今天的成绩。如今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和扶持,这对青年教师来讲是幸运的。”西安交大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荣命哲教授从博士毕业留校至今已有20年。刚刚留校不久,他就获得了出国访问留学的机会,并于2003年入选“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两年后,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的双丰收,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记者 杨永林 通讯员 纪梦然)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