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天宫一号”顺利升空,“经编技术”、“仿生假人”等科研成果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恰在此时,这些成果的“娘家”——东华大学正在迎来自己60周岁生日。
以“纺织”为特色,依“纺织”为优势,东华大学在“高性能纤维”、“功能服装”、“艺术设计”等学科领域的一系列成果,不仅贡献于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飞越,更服务于国计民生。
特色是怎样打造的?记者专访了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
记者:阅读东华大学60年,我们看到它与“纺织”相伴相随: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也是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着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纺织大学”;1995年,学校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1998年,学校由中国纺织总会划归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1999年,学校更名为“东华大学”。鲜明的行业背景带给学校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徐明稚:行业带给东华大学的机遇和挑战之大,在全国高校中较为少见。
1951年建校后,学校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行业背景支持,成为我国纺织行业人才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使纺织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学校也深受影响;在从纺织工业部划归教育部的背景下,面对“综合性大学建设”等潮流,学校曾面临过办学的困惑。
全校师生经过了半年讨论,决定还是走特色发展之路。纺织是东华大学的基因,是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形成的传统,是特色和优势,要珍惜和弘扬;纺织一直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它不仅能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其高科技成果还可广泛服务于航空航天、医用农业、交通环保等领域。在我国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的过程中,东华大学可以大有作为。
记者: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一种声音渐强:要警惕千校一面的趋同化倾向!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处在一个焦点上。
徐明稚: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面临挑战,只有认清和遵循办学规律才不会迷失。遵循办学规律,最根本的就要坚持大学的办学特色。正是因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明确定位、坚定实践,东华大学特色学科茁壮成长,产生了一批“顶天”和“立地”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无毒轻质内层防护材料、舱外航天服防护外层材料、暖体假人、宇航员尿收集装置等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
“十五”期间,集中力量做大优势学科,学校资源向纺织、材料、染整、服装四个国家重点特色学科集中,建设了我国纺织类绝大多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特色学科体系实现对整个纺织学科链和产业链的全覆盖;同时,集中力量推进特色学科的显示度。学校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不仅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第一,纺织学科领域每年发表的三大检索论文数还名列世界10所著名同类院校第一。2004年成功举办了有“全球纺织界奥林匹克”美誉的世界纺织大会,彰显了特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记者:有特色的大学,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学。我们欣喜地看到,特色不仅让东华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越来越强,新兴学科也迅速发展。
徐明稚:东华大学的学科建设战略是“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
当前科技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科交叉,在交叉点上往往有创新、有突破。东华大学坚持“特色带整体,整体促特色”,依靠传统优势纺织学科“借船出海”,带动了服装、材料、化工、环境、生物、信息等一大批非传统特色学科的迅速发展,形成“百舸争流”的态势。
服装学科、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是东华大学学科建设“借船出海、百舸争流”的一个缩影。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原只是一个二级学科,而在“纺织、材料、染整”等特色学科的支持下,其衍生出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术设计学科”等发展迅速,已成为东华大学近年来学科新的增长点。如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拥有我国设立最早,且目前唯一的三级学位授予点,是国内唯一的服装类国家级重点学科,还与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国际五大时尚之都的著名服装院校建立了紧密的交流合作,逐渐引领起国际服装与艺术设计领域教育与研究的风尚。
为强化学科协同创新与合作,学校专门建立了“东华大学研究院”,为学科交叉打造系统的合作平台。目前,东华大学12个专业学院已逐步形成五大学科群——传统优势的材料和纺织学科群,在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逐步拓展起来的环境、化工、生物工程、理学学科群,适应上海发展逐步形成的新的优势特色学科——服装和艺术学科群,聚焦在先进制造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机械、信息、计算机学科群以及在校生数占全校1/3的管理、人文、外语学科群。这将有力地支撑东华大学的发展目标: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记者 曹继军 通讯员 邱登梅)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