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让航天梦想更近!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12-07-01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未知

  与神九飞船最接近的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神九飞船的发射牵动了亿万高考学子,多少热血青少年想投身到祖国的航天事业,期待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绚丽的篇章。要想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那就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来求学吧。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

  在中国航天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绩斐然。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到神舟号系列飞船,再到举世瞩目的“探月工程”,哈工大人在中国航天史册上书写着一页页辉煌的篇章。曾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现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李继耐上将,“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副总指挥胡世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神舟五号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都是哈工大的杰出校友。

  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人攻破了多项技术难关:世界第三大地面真空容器KM6工程、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数管容错计算机、故障诊断系统、航天员座椅支撑系统、海上应急浮囊系统、宇航服智能测试系统、太阳帆板分析和堵转研究等,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因此受到总装备部的表彰,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突出贡献集体奖、突出贡献者奖,成为唯一一所同时荣获三项殊荣的高校。

  “神九”与“天宫”实现手动对接,“蛟龙”号下潜7000米成功--这两项举世瞩目成就的背后,都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的高新科技支持,其中为“神九”提供的“内高压成型技术”和为“蛟龙”研制的深水电机,都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

  前梁弯管是神九飞船返回舱航天员座椅支撑结构的关键承力构件。该构件由于尺寸精度高,采用传统工艺成型后截面畸变严重,难以保证装配精度和承力要求。哈工大苑世剑教授团队采用多年潜心研究的内高压成型技术攻克了该构件的成型精度问题,在确保零件强度性能要求的同时,保证了内高压成型件的壁厚和尺寸精度要求,他们研制的前梁弯管在神九飞船返回舱3名航天员座椅上成功得到了应用,为航天员安全提供了保障。

  在7000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究阶段,哈工大电气学院微特电机与控制研究所根据载人潜水器的需要,研制了深水无刷直流电机,攻克了潜水深度大、功率密度和效率要求高、可靠性高等难题。据悉,哈工大研制的深水电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深水载人潜水器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深水电机的国产化,而且电机的功率密度、效率等指标高于国外同类电机的水平。

  自建校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不断填补一个又一个空白。中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第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体制雷达、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卡芯片、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第一个会踢足球的双足机器人……这许多个“第一”,见证着哈工大人创造的一项又一项奇迹。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还诞生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2004年4月1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的“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微小卫星,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2008年11月5日,我校研制的第二颗小卫星“试验卫星三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试验卫星三号”的研制和成功发射充分显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蕴藏的创新能力与优势,充分证明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的组织实施和质量保证能力,充分体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决心和能力。2012年3月2日,我国海洋二号卫星正式交付,其搭载的星地激光通信终端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链路数据传输试验,实现了我国首次高精度高稳定的双向快速捕获和全链路稳定跟踪,单路数据率达504兆。该项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航天高技术尖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成为我国卫星研制的一支重要力量。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在致力于成为中国航天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行业主力军之一,并将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机器人

  机器人--一个让无数人感到神奇又充满幻想的科技精灵,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小说、电影的虚拟世界里,出现在孩子们的幻想王国中。然而,对于神奇的机器人,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有不少人感到遥不可及。其实,我们的身边就存在着一个神奇而又真实的“机器人世界”。

  让我们一起走进哈工大的机器人王国,走进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

  多国语言讲解的导游机器人、迎宾机器人,会“唱歌”并随着音乐起舞的乐队指挥机器人,能遥控行走、自主避障为病人倒水送药的移动服务机器人……哈工大三代智能服务机器人已经分别在黑龙江科技馆、沈阳科学宫、东莞科技馆等单位上班,从事着导游、迎宾、教学等工作。工作单位最远的“智能三代”导游机器人,已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安家落户。灵活的“双手”又拽又推,左右移动,三五分钟便“搞定”病人,不怕X光射线的医疗整骨机器人技高一筹,帮助患者整骨复位的准确率和成功率达100%。眼观六路,闪转腾挪,带球、进球,我国首个双足类人足球机器人潇洒地驰骋在“绿茵场”上,为中国捧回了多个世界冠军奖杯……

  多年来哈工大机器人曾经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自1986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华宇弧焊机器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诞生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最新潮流,到目前已经研制出了国际先进的空间机器人、月球车、包装码垛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爬壁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遥操作机器人、飞行模拟器、危险环境作业机器人等几十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家族可谓人丁兴旺、个个“身怀绝技”。比如,壁面爬行遥控机器人可以在危险环境作业及反恐防暴等领域大显身手。江泽民、李鹏、习近平、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欣赏过壁面爬行机器人的表演并亲手操作试验。国际一流水平的机器人灵巧手可以安装在太空智能机器人的胳臂上,代替宇航员到舱外的太空环境中进行长时间复杂作业,它是我国正在发展中的智能太空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部件之一,将在未来的深空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研究一直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民生科技,并结合国际机器人技术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建成了一批稳定而有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方向,已达到年承担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科技产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的科研、产业规模。近年来承担了200余项包括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在内的国家重大工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防及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样实力强劲,形成了一支由院士、杰青、长江学者、资深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科研梯队,具备年招收硕士生200余名、博士生100余名的人才培养能力。2009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代表队以5连胜的出色表现获得冠军并荣获“ABUROBOCON”最佳技术奖。

  哈工大机器人,与中国机器人事业共同成长、共同辉煌,共同谱写着壮丽雄浑的激情乐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国家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坐落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公布了2011-2012年度全球大学排行榜,在全球最好的前400所大学中,中国大陆地区共有10所高校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名列其中。

  经过9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业优势以航天特色为主,突出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航天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法学院、化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21个院(系),学校还创办了深圳研究生院、威海校区,已经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87个本科专业,148个硕士学位点,82个博士学位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有9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5名,其中,工科重点一级学科数量仅少于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在第2名。

  学校具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447人,教授955人,副教授123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33人(其中2人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3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博士生导师967人。他们中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有几十人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有的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实力雄厚,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学校2011年科研经费近20亿元,科研经费总额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4名。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州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交会对接CCD标识与定位系统、载人运输飞船训练模拟器视景显示系统、对接索系及钢丝绳锁紧力松驰规律与寿命试验等方面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哈尔滨工业大学承担的“星地激光通信试验”项目成功完成星地激光链路捕获跟踪试验,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我校承担的“JM-1精密离心机”项目通过验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达到国际最高水平。2004年和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连续两次成功发射了由我校牵头自主研发的小卫星,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2006年,学校荣获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全国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团队带头人谭久彬教授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哈尔滨工业大学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2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化、开放性的学校,曾以俄式、日式模式办学。改革开放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国际影响更为深广,并与美、英、法、德、日、俄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8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哈尔滨工业大学积极参与了亚太大学联盟、世界研究型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联盟,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是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参与并主导了澳大利亚8所精英大学联盟(Go8)与中国九所大学联盟(C9)的合作。2011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俄罗斯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牵头,成立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联盟的成立,为两国高校之间的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注重与美国常青藤联盟院校的联系与交流,参与建立了中美印巴四国大学合作机制。

  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4万余人。在建国前29年中,共培养学生3500多人,毕业生遍布亚、欧、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国后60余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学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学校的治学传统,培养出的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昔日哈工大的芬芳桃李,如今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在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李长春、王兆国、宋健、叶选平、邹家华等;也有共和国将军李继耐、胡世祥、李元正等;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也是我校的杰出校友;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有百余位大学校长和80余位两院院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正由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社会上有着“学在哈工大”的美誉,多年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到这里深造,放飞着理想和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首批“985工程”高校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历经90余年的奋斗,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成立。经过26年的建设发展,威海校区形成了“立足海洋,服务山东,拓展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特色。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下,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山东省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标志着校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依山傍海的校园恬静娴雅,欧式建筑风格与简洁明朗的现代建筑风格,寓意着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化的传承、中西文化的合璧、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始终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在教学上坚持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更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改革,积极探索学生“创新教育、自我教育”的途径,建立了从一年级基础学部教育管理到高年级导师制的学生培养体制。良好的学风与校风促进了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学生四级英语一次通过率89.85%,考研率39.7%,出国率5.2%,就业率93.3%,展现了名校的人才培养效益。近年来,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51项,其中,国际一等奖8项,国家级奖励17项。校区连年被山东省评为大学生创业示范院校。2011年校区0702101班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国家的需要和山东省发展的需求,促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形成了船舶、海洋、汽车与先进制造、信息、管理等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实现了与校本部学科的交叉互补设置。威海校区现有10个院(系),2个教学部,38个本科专业,共享校本部的148个硕士点和82个博士点,单独设置的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9个。建有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机器人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所、海洋环境研究所等各类研究机构57个。其中,3个是国家级科研机构设立的分支机构,10个是院士亲自领导的研究所(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坚持以服务山东蓝色经济发展需要为己任,不断推进多领域应用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了数百项以“863”为代表的科研项目,并已在新体制雷达、制导技术、船舶工程、海洋工程、车辆工程等方向凸显特色,尤其在电子对抗、水下焊接、分离与合成技术、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医疗装备、快速艇、特种车辆等方面取得重要科研成果。一些企业与校区建立联合实验室,成为技术和产品的孵化基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坚持多学源、多元化建设师资群体。在500余名专职教师队伍中,教授122人,副教授156人,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51%,部分院系达到85%。校区还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和知名专家、海外学者组成的双基地教授和兼职教授队伍。多年来,坚持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坚持青年教师进校要过“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和教书育人关”的优良传统,由此,校区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持续发展。

  航天学院

  航天学院是1987年6月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由学校将控制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力学系和飞行器总体研究室组建而成,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也是国际宇航大学在亚洲地区唯一常设分校的依托单位。

  进入九十年代,学校将激光和光学工程两个专业划入学院,并在航天部的支持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协助下,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卫星工程、飞行器环境工程两个航天类新专业和卫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两个教研室。2003年学院将系和教研室两级机构整合为直属学院的12个系、研究所(中心)。

  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5个,均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含二级学科点15个;设本科专业9个。建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是国内航天主干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航天学院。

  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学院积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一支以著名大师和知名学者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26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96人,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著名光学专家马祖光院士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学院还创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个,是全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

  学院承担着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2004年4月成功发射的“试验卫星一号”和2008年11月成功发射的“试验卫星三号”等研究课题成为全校的重大标志性项目。近3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二十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科研经费均在3亿元以上。

  学院在读学生3465人,其中博士生582人,硕士生928人。2011届本科毕业生中,近50%保送或考取了研究生。毕业生就业以高等院校、国家研究院所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主。

  学院培养的人才很多已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家军、神舟七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新闻集团副总裁高群耀等。早期曾在院内各专业就读的有原国务委员宋健、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原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原国家航天局长栾恩杰、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等。

  学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各研究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著名科学家宋健,航天元勋任新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等几十位著名航天专家为兼职教授,这些单位还在学院设立了多种航天奖学金。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与俄、美、日等二十几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学院正在发挥实力强、起点高、发展快的优势,力争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航天学院的行列。

  招生咨询电话:工程力学:0451-86418100;飞行器设计与工程:0451-86413452;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0451-86417756;空间科学与技术:0451-86413452;复合材料与工程:0451-86402477;电子科学与技术:0451-86413164;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451-86413441;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0451-86414529;自动化:0451-86414529。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优秀新生奖学金

  为鼓励尖子学生报考我校,学校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根据各省参加高考考生数量和教育发展水平,对第一志愿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德、智、体全面发展,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办法如下:

  一、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18个省份:对第一志愿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且高考文化课分数位于所在省份前400名的学生进行奖励,第1名-30名的学生,奖金5万元;第31名-60名的学生,奖金3万元;第61名-100名的学生,奖金2万元;第101名-200名的学生,奖金1万元;第201名-400名的学生,奖金5千元。

  二、北京、天津、上海、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8个省份:对第一志愿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且高考文化课分数位于所在省份前200名的学生进行奖励,第1名-10名的学生,奖金5万元;第11名-30名的学生,奖金3万元;第31名-50名的学生,奖金2万元;第51名-100名的学生,奖金1万元;第101名-200名的学生,奖金5千元。

  三、海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5个省份:对第一志愿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且高考文化课分数位于所在省份前50名的学生进行奖励,第1名-10名的学生,奖金5万元;第11名-20名的学生,奖金3万元;第21名-30名的学生,奖金2万元;第31名-40名的学生,奖金1万元;第41名-50名的学生,奖金5千元。

  四、对各省份高考状元学校设立特殊奖学金。

  优秀新生奖学金奖励对象为理工类考生,高考名次须考生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提供,由招生办核实确认。

  绿色通道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常入学,我校在新生入学时,开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绿色通道工作。对于入学时确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按时交纳学杂费的学生,可以持乡、镇、街道(或以上)民政部门或政府关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向所在院系申请,我校将根据具体情况给其办理绿色通道缓交学费手续,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常入学。

  优秀学生奖学金

  优秀学生奖学金由学校出资设立,每学期评定一次,分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和单项奖,获奖面为30%,奖学金金额200-5000元/学年。

  国家奖助学金

  国家奖学金是国家设立的旨在奖励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是由国家设立用于奖励资助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是由国家设立用于资助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每人每年3000元。国家奖助学金每年评定一次。

  特殊奖学金

  特殊奖学金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海内外知名人士、学术机构等在学校设立的用于奖励全面成才或某一专业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我校设有特殊奖学金二十余项,如宝钢奖学金、光华奖学金、中科院奖学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奖学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CASIC奖学金、三星奖学金、华为奖学金、建科精英奖学金、德昌电机奖学金、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雅居乐地产奖学金、富士施乐奖学金、盛大奖学金、旭硝子英才奖学金、长兴奖学金、中国电科十四所国睿奖学金等,各院(系)还设有针对指定专业的奖学金类型。特殊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奖学金金额600-10000元不等。

  助学金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的助学金有曾宪梓奖学金、丰田助学金、新长城助学金、CASC助学金、和生慎德助学金、海立助学金、华泰汽车助学金、富达房地产助学金等十余项助学金。旨在资助在校期间成绩优良、生活俭朴、积极上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校友爱心助学金

  校友爱心助学金是我校2004年由王树国校长倡导,由各地校友会、校友、及海内外校友个人捐助,为有效资助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而设立,助学金宗旨是鼓励受助学生积极进取,倡导受助学生自强自立,建立其回报社会的意识。

  国家助学贷款

  为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在校的正常学习生活,学校采取为生活特别困难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解决学生学费。近年来每年全校能解决近4000人,约1800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

  校内借款

  校内借款主要是弥补国家助学贷款的不足。对于学费额度较高或者家庭暂时出现困难的同学,可以申请校内借款,用来解决学生一些特殊情况。

  勤工助学基金

  学校在校内设立10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同学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一定的报酬作为生活费补充。勤工助学岗位多样,分为助管、助教、助研、劳动服务、家教等岗位。

  困难补助

  学校为临时出现经济困难学生和路途遥远的南方家庭学生提供临时生活补助、路途补助和冬服补助,保证每一名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