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到2014年,十年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以下简称水院)一直在为创建全国文明单位而赶考。
2004年,学校被评为水利部文明单位;2009年2月,获评浙江省文明单位;2011年12月,虽与全国文明单位失之交臂,但历经60多年办学的水院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兴学育才,求强思变的决心。2014年12月,浙水院终于在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评选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漫漫的办学育人道路上,我们坚持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与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相结合,与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养相结合,与提高学校社会服务水平相结合,创出成效,建出特色。”学校党委书记符宁平道出了水院人创建文明单位的真谛。
文明单位创建与履行高校四大职能相融共建。
参加志愿服务不在大小贵在自觉参与
浙水院团委微信号将“安徽黟县暑期爱心支教志愿招募令”一发出,不过两日点击率过千,志愿报名人数远远超编。
“只要对志愿主题有兴趣,大家都会抢着报名,每回人气都爆棚。”暑期爱心支教小分队领队朱天宇同学说。
2004年,学校对第二课堂进行规范化管理,尤其是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志愿活动常态化,鼓励学生积极践行雷锋精神。学校成立校、院两级学生志愿者协会,培育注册学生志愿者人数300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43.8%。
每逢节假日,学校各级各类志愿活动遍地开花,“不在志愿服务,就在去往志愿服务的路上”已成为近半数学生的假日生活写照。支援西部计划、服务省欠发达地区志愿活动、参与杭州市学雷锋志愿行动、开展系列水文化专题调研和宣传活动、暑期支教、助力残疾人运动会志愿服务,处处都有志愿者靓丽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师生志愿者开展省、市、校级志愿活动达500多次。
志愿服务不在于贡献大小,贵在参与。
学生蒋聪超刚入校时,学长的“做志愿者不求什么,只求一份快乐”一句话他牢记在心。之后的三年,他积极参与校园无偿献血公益活动,从个人服务到带队参加,始终全心投入、尽力而为。2014年,蒋聪超因无偿献血贡献杰出,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无偿献血爱心形象大使。
学校后勤职工王付湘在校工作17年默默无偿献血55次,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金奖,2014年6月被评为“浙江好人”。
在水院校园里,师生参与无偿献血已蔚然成风。三年共有1600多名师生员工参与献血,献血量近40万毫升。学校荣获2004-200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浙江省血液中心主任评价水院无偿献血工作是“全省高校的一面旗帜”。
核心价值引领文明风尚校园满满正能量
“谁有今天的浙江日报?我们学校又有个学生义务家教登报了。”一大早,水院教工QQ群里炸开了锅。这是浙江日报第二次刊登宣传水院学生热心公益的事迹。
2009年,学校以“立德修身”德育教育工程为抓手,按照“不同年级、不同重点、分段设置、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开展“感恩于心回报于行”、“诚信人生”、“水韵大讲堂”等20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修养、人文素质修养、身心素质修养和职业素质修养,教育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作为水利行业的高校,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园水文化特色,通过水环境熏陶,开设水文化必修课程,结合专业教育开展系列水专题调研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水文化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职业精神教育,以水育人,以文化人。
如今,文明风尚引领校园正能量,美德学子不断涌现。有勇斗小偷负重伤的吴李苹;又有坚持为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的朱晓娟、吴孝芬;有跳入冰冷的污水救起落水学生被授予见义勇为奖的俞瀛、曾祖苗;还有顽强抗争病魔微笑面对生活的陈子双、徐方健……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文明”的光辉。
文明校园,师德是标杆。
“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离不开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作为一名合格的普通老师,我会以学生为本、以爱育人,以更高的要求、标准要求自己,教书育人、为人示范。”建筑工程学院高健教授在竞选校第二届“我最喜爱的教师”时如此感言道。
2012年起,学校将师德规范纳入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实行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制,严把教师入口关、上岗关。
学校还通过开展校级优秀教师评选、校级“三育人”评选和“我最喜爱的教师”等系列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文明风尚。年近六甲的老教授郑祖国不辞辛苦远赴新疆,访遍每一位民族学生和家长,了解大三学生的专业实践,帮助落实就业岗位;“专利”教授刘学应为能挤出更多的时间辅导学生竞赛,整整一周时间不回家,与学生同吃同住。
学校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有10位教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水利职教名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依托优势下基层送服务共结文明硕果
2013年底,当把一大摞厚厚的数据信息、调研报告等资料按时提交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浙江省水利厅时,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陈晓东教授长舒了一口气。为了给编制《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2010-2013年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工程规划》提供决策依据,10年来,他和水资源研究团队老师们带着学生冒着严寒酷暑,深入田间地头,足迹遍布全省县级以下多个村镇,收集第一手详实、鲜活的调研资料。
多年来,凭借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细致周到的服务,学校在行业中有了“接地气”、“能办事”的良好口碑。近三年,学校抓住“五水共治”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科技与社会服务工作,共承担相关横向课题133项,依托学校产学研企业承担工程项目35项,项目合同额达1.5亿元。学校入选省“五水共治”技术支撑单位,5名教师被聘为省“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在团技术专家”。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人才、信息优势,主动送服务到基层是水院创建文明单位成果的有力体现。
“继续教育不能等人找上门,拿现成课程教材应付了事,而是要下基层摸底调研,开设对他们真正有用、急需的课程。”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何志祥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近三年来,除了承担从业人员上岗培训、技能等级培训、鉴定、考评和学历教育等水利系统各类继续教育工作外,他带领学院老师赴温州、丽水、台州、金华等地了解基层水利单位需求,把岗位培训班、成人本科函授班办到县里、镇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2.4万多名基层水利工作人员从中获益。
学校还通过走访基层单位了解需求,建设与完善4个专业特色自建库,为全省水利基层单位和一线职工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被授予“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先进集体”称号。
文明创建还要让百姓共享文明成果。浙水院牢牢把握住这题中之义,真情帮扶结对村,共建文明惠民生。
2011年底,临安市天目山镇月亮桥村村委会主任张卫荣特意赶到学校,邀请水院师生参加创建月亮桥村举办的全国文明村、市级“精品村”汇报演出。自2008年校村签署结队共建协议以来,学校与月亮桥村互通有无,专家教授每年多次奔赴当地走村访户,为村里建立了图书室,村网站,接通路灯,帮助沟通协调争取修复水利工程项目,为村里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出谋划策。几年下来,月亮桥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发展、环境生态还是文化内涵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月亮桥村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并正在创建全国文明村。
学校先后牵手台州黄岩市上垟乡石库洋村、黄岩区上郑乡5个贫困村,与他们结下“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共建对子,帮助贫困村修建小水电站、治理流域水土流失、解决安全饮用水、争取水利项目和资金,扎扎实实帮助结对村村民改善物质和精神生活。
钱塘春潮涌,十年再奋进,春风育桃李,文明花盛开。水院党委书记符宁平说:“创建文明单位要克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思想,要在创建基础上,抓好巩固促发展,抓好提高和延伸,不断提升文明单位建设水平。”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正在文明建设之路上昂首阔步,奋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