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重庆市教育部门获悉,重庆市将从2008年新学期起,在市属高校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生。重庆人事部门表示,与此同时,重庆还将加大在职人员脱产学历教育力度,提升基层干部整体素质。
据介绍,重庆市人事局近日发出《关于报送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生和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脱产学历教育需求信息的紧急通知》。《通知》称,重庆将从2008年在渝高校录取的贫困生和艰苦边远地区的考生中,择优资助300名大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资助经费由政府解决,大学生毕业后到定向乡镇事业单位工作。教育界人士认为,加大对本籍大学生的定向培养力度,是西部引“智”难的信号。目前,西部地区人才引进面临误区,急需改进。
西部地区对人才吸引力不够 人才分布不均结构失衡
人才作为资金、技术、信息的综合载体,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重庆市人事局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市人才资源大部分集中在机关、学校、医院、研究院所等行政事业单位,分布在工业、农业、商贸等实业领域的较少。未来两年,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五个行业领域缺口为约为40万人。
重庆市教育部门表示,从2008年新学期起,重庆市将在市属高校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生300名,此外,还将拟选送2000名左右35岁以下,未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和区县部门在职人员,到50所在渝高校脱产接受两年的学历教育。据了解,在未来两年中,重庆市力争引进500名左右海外留学人员和4000名以上市内紧缺人才来渝工作,吸引1.5万人次左右的国(境)外专家为渝服务。重庆市欲成为各类人才进入门槛低、创业回报高、无障碍流动、纷纷向往的西部地区人才流动的“自由港”。
人才引进需要避开几大误区 并非“外来的和尚”都会“念经”
现任西南政法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院长的岳彩申,05年从位于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来到了重庆。对于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岳彩申认为,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培育和留住本地人才,其次再想如何引进外地人才。岳教授坦言,以高校为例,西部地区引进人才着实不易,“西政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法学专业人才,但是流失量也不少,可以说西政是人才流动的受害者。02年西政六位教授集体‘出逃’,在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相比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拿出一亿的财力来兴办法学院,西部高校引进人才的资金就显得捉襟见肘。”
有关专家表示,从目前西部地区的人才开发政策来看,各单位多重视大力引进外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方面,为其提供种种优惠条件和物质待遇,但是并未对本地现有的人才予以重视。外来人才的引进政策将会对本地现有人才产生冲击,引发他们的不满情绪,工作积极性也将进一步削弱,加速现有人才的流失。
“现在高校引进人才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唯院士论,其实两院院士、各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等全国就那么多,西部地区更应该引进适合地区发展的中青年人才。因为这些中青年人才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如果能让他们待遇有保障,干事有舞台,社会有地位,也许他们在西部更容易干出一番事业来。”岳彩申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重庆某高校黄教授认为,待遇问题是西部地区人才引进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硬伤”。他告诉记者,当时在国外留学所获得的奖学金,扣除学费和生活费,余留下来的钱比现在的工资还高。
破解西部地区人才困境 除了真金白银还需制度创新
西部地区要想吸引人才,需要真金白银,更需要创新制度和机制。专家建议,针对目前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才“瓶颈”,国家可以考虑实行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工资政策的倾斜力度,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各类人才的工资水平。除此之外,也应考虑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国家西部杰出人才奖”,奖励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激励西部各类人才为西部发展发挥聪明才智。
西部大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分析,从这一方面来说,西部地区可以成为凝集特殊人才的基地。有专家建议,可以在西部高校设立西部特殊问题的研究机构,对中央部委和西部各级政府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面临的诸多课题有针对性地设立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提供对策。
鉴于我国目前并未形成专业人才流转的制度和公共平台,人才流动是否能借鉴体育界的转会机制成为热议的话题。目前专业人才的流动很普遍,私下的“挖人”机制,新的用人单位诱之以高额的薪资,悉数由本人收取,原用人单位付出了诸多投入,却无法获益,也无法获得补偿。在无序流动中,承受最大影响的中西部地区和国有企事业,它们无法从人才流失中获得合理补偿,导致“培养-流失-再培养-再流失”的恶性循环。
钟茂初建议,组建全国性的专业人才流转中心,参照国际先进经验,设计一套适合我国社会经济特点的专业人才流转制度。明确专业人才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根据各行业特征,提出各行业人才流转的规范制度,建立一个健康完善的人才流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