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及《三年行动规划》中,政府创新、转换的方向清晰可见: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运作效率。
推广政府服务“零收费”
根据《实施方案》,武汉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扩大并联审批和联网审批范围,逐步推广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零收费”。
同时,逐步将审批处(科)室、审批权力归并前移至市直部门服务大厅和区级政务服务中心。整合行政资源,逐步将各区的招投标中心、土地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和行政投诉中心整合进入区级政务服务中心,构建综合服务平台。
“经过近年7轮清理,武汉市行政审批已由先前的4000多项精简到196项,我们会进一步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扩大并联审批和联网审批的范围,而且在窗口充分授权方面也会采取更多措施。”武汉市监察局纠风室主任李建斌介绍,目前有6成左右的审批事项被列为“急办件”,半小时就能搞定。
同时,他认为,所谓“推广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零收费’”,应该是除了国家和省里规定的收费外,武汉市政府部门取消一切收费,“目前看来仍然比较困难,需要等待时机成熟。”
“阳光政务”实时公开
《实施方案》指出,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外,都要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政府公告等渠道实行信息公开,通过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实行办事公开。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市民、企业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事实上,这一点政府已经进步很多。”李建斌说,比如现在的政务审批,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5个步骤都是公开、透明的,办事人会收到一份回执单,可以上网查询办理情况。
另外,武汉将开展大部门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大部门体制的思路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
财政倾斜民生、两型
《实施方案》明确,下一步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科教文卫、“三农”扶持等领域倾斜。财政投入生产领域的资金,优先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项目。
同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研究确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和方式,通过“以钱养事”、“服务外包”等形式,将一批适合外包的公共服务项目交给企业经营。(本报记者 刘春燕)
方案解读· 全民创业
降低小额贷款门槛 新增六类人群
《方案》中指出,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方案,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全民创业政策体系。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拓展创业融资渠道,设立全民创业专项资金,建立创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创业社会氛围,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华侨、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转军人领办、创办企业。引导农民自主创业。鼓励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二次创业。
降低小额担保贷款门槛
短短147米长的户部巷,5年内走出10余位百万富翁。在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在创业之初,都曾受惠于武汉市实行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为了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象,大力支持个人自主创业,今年4月,武汉市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象由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该市所有以自主创业方式实现就业或再就业的各类自主创业人员,包括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和农村劳动者等七类人员。“相比过去,一共新增6类人群。贷款的门槛放得更宽了。”武汉市劳动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上述人员自主创业或合伙兴办企业,以“有限责任公司”名义登记注册的视同个人自主创业,小额贷款审核部门、担保机构和贷款经办银行应按个人自主创业贷款业务办理。
探索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
今年4月,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曾指出,当前要着力解决全民创业中的五个难点:一是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凡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对非公有制企业开放;二是解决融资难,通过出台鼓励政策,壮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三是成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各区可在现有政务中心基础上,增加创业服务;四是建设创业基地,各区要将建设创业基地纳入政府日常安排;五是落实优惠政策,让创业人员看得见、摸得着。
为此,武汉市还降低了小额担保贷款的反担保要求。创业初期,过高的反担保门槛,往往成为不少创业者小额担保贷款的拦路虎。“在降低反担保门槛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该负责人介绍说,凡是有自有住房、稳定职业、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武汉户籍居民,可为个人自主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
市区两级担保基金已成立
目前,武汉市已相继建立起市、区两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按照要求,市本级担保基金规模不低于8000万元,同时按50%比例安排配套资金,支持区级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等城区担保基金规模不低于600万元;黄陂、新洲、蔡甸、江夏、东西湖、汉南等城区担保基金规模不低于300万。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责任和担保主体,变单一主体为多个工作责任和担保主体。
同时,政府鼓励各级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群团组织、行业协会提供信用担保;对经过市信用环境整治办公室授牌的信用社区推荐认可的贷款申请人,可免除反担保;对按规划正在创建的信用社区,在创建期内该社区推荐认可的贷款申请人,试行免除反担保;对及时归还贷款、经营状况及信用良好的创业者申请二次贷款的,可免除反担保。(本报记者 姚德春)
方案解读· 社会保障
城市圈内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对接
《方案》指出,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武汉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处长马黎西介绍,武汉城市低保制度建立10余年、农村低保建立4年来,城乡低保制度不断完善,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保障规模
首先是保障人数规模稳步扩大。今年6月底,武汉城市低保保障特困居民10.23万户、24. 5万人, 较1996年建立低保制度当年,分别提高了39倍和48倍。
今年第二季度,该市农村低保保障特困居民4.74万户、10.39万人,较2004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时,分别提高86.6%和110.3%,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2.救助水平
救助水平稳步提高。2007年起,武汉市第5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目前中心城市低保标准为248元/月,远城区城镇低保标准为186元/月,较最初的120元/月和110元/月,分别提高2倍和1.69倍。
去年10月起,武汉市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提高到1000元。农村低保金发放季人均补助水平由最初的87元提高到目前的130元,平均月人均补助水平43.33元,提高49.43%。
3.重点保障和分类施保
重点保障和分类施保也得到稳步推进。从2007年7月起,对农村低保对象中的特困家庭实行重点保障,即:对农村低保对象中无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家庭人月均补助水平在原补助水平上补足到70元;对因痴呆傻残、无劳动能力且子女未成年,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人月均补助水平不足50元的补足到50元;对因灾、因病及其他原因导致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家庭人月均补助水平按照不低于30元给予适当补助,切实保障农村低保特困对象家庭基本生活。
据悉,武汉从2004年10月起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低保,截至今年6月底,已享受农村低保的累计达93.54万人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马黎西透露,武汉市近期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同时,还将大力完善城乡临时救助制度、物价补贴制度,使之成为对低保制度的有效补充,并令这一“1+2”救助体系成为长效机制。9月底在汉举行的首届武汉城市圈民政局长联谊会上,有关人士指出,1+8城市圈内的民政工作要实现对接,这其中就包括了城市圈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健全。(本报记者望隽 通讯员 周钢)
方案解读· 教育
《方案》指出,发挥武汉教育优势,争取开展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配套政策,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和布局,完善职业教育的体制环境。稳步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推行全员聘用制。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试点,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查。推进校办企业改制,深化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中考:告别“一考定终身”
从2005年起,武汉市就对中考实施改革,变“百分制”为“等级制”,学生的成绩不再公布原始分,而是换算成15个级别的“等级分”,学生不再只为1分甚至于0.5分拼个你死我活,因为同一等级的学生可能有一大批,而学生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培养自己的特长。
同时,在采用“等级制”的中考体系中,也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学生的升学不再以考分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而必须参考其综合素质的好坏。
今年的中考,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就包括道德品质与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在内的5个大项28条要素。
在招生时,综合素质评价就为高中招生设置了“门槛”,如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初中毕业生被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资格条件,是初中毕业生作为分配生向高中阶段学校推荐的资格条件等。
近5年 中职毕业生供不应求
上世纪90年代末,受高校扩招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上中职,职业教育年招生仅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奇缺。2002年起,武汉市就将初中毕业生升学数按6:4确定普高、职校升学比例,全市中职招生第一次突破3万人。到2004年达到43,000人,2005-2006年稳定在45,000人以上,2007年达到5万人。职校与普高招生之比由2001年的3.75:6.35提高到2007年的4.5: 5.5,实现了普职协调发展。目前中职教育的在校生规模突破13.5万人,每年为社会输送4万多名合格的(学历教育)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目前,中职广泛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紧跟市场需求,部分班级甚至专为某一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这样一来,中职生从进校时就非常明确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加上动手能力强,就业期望值平稳,就业变得容易。
武汉市教育局称,近5年,中职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