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不少高校毕业生跑招聘会“跑细了腿”仍无果,海投简历如石沉大海。但一些大三学生却收获“意外”,提前被用人单位相中。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2006级学生陈晓秋便是其中一个,她已与中国银行福州某支行达成就业意向。
记者了解到,福建高校不乏大三学生被用人单位相中的事例。那么,在毕业生尚且难就业的背景下,这些大三学生缘何能“就好业”?
不少大三学生“准就业”
一个月来,福建师大协和学院信息技术专业大三学生李迪“窝”在图书馆里充电,他并不是为了考研,而是为了向书本学习怎样当老板。原来,拥有百余名员工的台湾辛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今年拟在福建成立辛恩分公司,选定李迪担任分公司总经理和法人代表。
李迪告诉记者,早在大二时,他便代理了台湾辛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MSN机器人、冬虫夏草等项目,积累了经验和资源,对胜任分公司总经理的工作充满信心。
大三时,莆田学院广告学专业2005级学生周录兰就被中国联通荔城分公司聘为业务经理,负责莆田市的市场拓展业务。
记者在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采访时了解到,一些综合素质好、表现优秀的大三学生在实习时就被用人单位相中,但并未急于签订就业意向,而是在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
大量实践增强综合实力
李迪被用人单位相中完全是靠大量社会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
李迪入校后便开始做各种兼职,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给一些公司发传单、贴海报,并渐渐着手代理一些公司的校园培训项目。大二时,李迪就代理了七八家单位的资格认证,负责的团队一个学期营业额就达到30余万元。李迪说,在挨个儿寝室发传单的一年中,他积累了人脉和经验,不知不觉地在校园代理方面越做越顺手。
周录兰也是从最底层的手机卡促销员做起,假期常留校当兼职业务员,积累经验后才被中国联通荔城分公司聘为业务经理。
台湾辛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实力,有没有工作经验非常关键,只要是人才,不论年龄和学历。
大学生缺少实践难就业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党委副书记林玉辉表示,难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自身不够“硬”。不少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工作能力一般,却想找一份待遇好、干活少的工作,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在校大学生接到‘橄榄枝’,说明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迫切渴望和需求,更说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在福建师大协和学院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少毕业生只关注工资和福利待遇,而忽视自己能为公司做什么、带来多少效益。
“大学生缺少实践难就业,高校应有效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范庆洪说,有着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行业工作的模式和规则,积累工作经验,在心理上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初步实现了校门到社会的转变,容易被用人单位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