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将分技能型、学术型的消息一经教育部披露,旋即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与之对应的高校分类也再次成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按照教育部的说法,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要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在宁高校中,不少高校都属于理论上的“转型”对象。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转还是不转,对于高校来说,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江苏欲先试点,转不转高校自己说了算
据介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在3月22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教育部将促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为什么要转型,和这些院校的定位模糊有关。”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说,国内的高等教育中,985、211高校的定位,高等职业学校的定位还算比较清晰,一个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一个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处于这两者中间的地方本科院校,定位最不清楚。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徐子敏介绍,总体来说,江苏有三类高校面临这次转型,第一类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高校,比如常熟理工、宿迁学院等;第二类是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面向地方的应用型大学;第三类是独立学院。
“今年,江苏将启动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试点工作。”徐子敏介绍,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试点时间表,究竟有多少所高校进入试点也未定,学校的定位发展是学校自己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只能起到一个制度规范和导向的作用,不能用行政手段逼着学校转型。“所以这次是否转型由高校自己说了算。”
现有评价体系重学术,转型应用缺少政策激励
“转型后,究竟对学校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在都还不清楚。”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高校对于“转型”、贴上“应用技术型”的标签存在着不少顾虑。
南京一所公办高校的负责人说,要他们贴上“应用技术型本科”的标签,他们还需要再考虑考虑。因为目前高校转型还缺少政策上的激励支持,比如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主要看发表的学术论文等,一个学术性的优势学科,每年可以得到上千万经费。如果转成应用技术型,那么就意味着学校得到的资源会很少。他认为,“转型”的前提是国家建立新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评价体系。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仲伟俊教授也坦承,给高校贴上“应用技术型”或“学术研究型”的标签后,会增加家长的顾虑。现在在一种高考模式下,家长们对于选择什么样的高校都非常纠结,将来变成两种高考,让家长选择,家长更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德国在很多年前就进行了高校分类,但是其分类的前提是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都是认可和尊重,中国社会的认识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
真要转型,高校还面临师资、实践基地等挑战
“不少高校对转型有顾虑,和他们对应用型本科的认识有关。”陈小虎说。
他举例,在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建设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形成时,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重如何把握是不少高校的一大困惑。最广泛的观点认为,加大实践实训教学比重后,理论教学课时相对减少,会影响学生发展的未来和后劲。
“其实,实践教学的难度比理论教学更大,一方面是由于传统上实践教学是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其教学地位、价值自然被看低,另一方面是我们没有真正开发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陈小虎分析。他坦言,对于不少高校来说,理论上讲讲还行,真正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有很多困难。
三江学院院长陈云棠也认为,真要转型,高校还要面临师资、实践基地等一系列问题。“不少独立学院的办学其实和母体差别不大,老师都是研究型大学的,没有实践经验,他们来上课,怎么符合应用型本科的要求?其次很多独立学院的实验设备、实践基地非常有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本无从谈起。”
不过,陈小虎认为,尽管转型面临不少困难、转型的配套政策还没有细化,但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定位清晰是必须的。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