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公布最新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大连理工大学成功获批
全国首个智能分子工程专业
以及临床医学、未来机器人、
电子信息材料、智能无人系统技术
共五个新专业
智能分子工程专业
智能分子工程专业是物质创造领域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变革性新专业,涉及新材料、精准医疗、能源转型、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专业注重分子结构的创新和智能化设计,实现新物质的功能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和制造智能化,从而实现高性能原材料、高端化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高灵敏检测器等智能化制造和创造,推动相关高端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
智能分子工程专业设置以合成制造(Make)、精确测量(Measure)、模型计算(Model)为主线的“3M”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分子设计策略以及制造技术、分子开关、分子增感、分子染料、分子催化、分子生色等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兼具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与AI技术的创新人才,服务智能制造与高端材料创造的国家战略需求。
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和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深厚的理工科底蕴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多学科优势,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构建“医学+X”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打造特色鲜明的“医工交叉、医理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以“强基础、重临床、精医工、善创新”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临床能力、科研素养与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尚医学人文精神、宽广全球视野、卓越岗位胜任力和优秀科研素质的复合型创新拔尖医学人才,在智慧医疗、高端医疗装备研发等新兴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未来成为医学大家、行业精英、治国栋梁,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中展现使命担当。
未来机器人专业
面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机械工程、智能制造、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聚焦机器人智能化自主化精准操控、智能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等行业产业前沿,弱化学科界限,注重多学科、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在强化数理知识的基础上,以“建模-设计-制造-控制-应用”为核心课程主线,融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虚拟/增强现实等人工智能知识,以真实场景为牵引,构建从基础理论方法、核心关键技术到系统装备全链条创新培养模式,打造“群体协作、人机共融”的未来机器人专业体系,培养面向未来产业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电子信息材料专业
基于自身在薄膜材料、功能陶瓷、磁性材料、电子封装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构建了先进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内容涵盖了材料科学基础、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电子封装原理、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等核心课程。在校内建立了包括基础实验和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以及综合实践模块的教学平台,实现分层次、渐进式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通过与大连Intel公司、大连海外华昇、中芯国际等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施产教融合。采用优化传统基础知识,引进前沿技术,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加强工程实践能力,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电子信息材料领域亟需的拔尖人才。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
依托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等国家一流学科群的雄厚基础,通过构建“智能+”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形成覆盖“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精准控制-系统协同”全技术链体系。专业课程设置围绕新型智能无人系统设计方法学体系,重构数理基础课程与学科交叉专业课程,突出“算法+系统+场景”三维融合,重点提升学生的现代人工智能素养、软硬协同设计开发技能和解决智能无人系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育具备复杂系统思维和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为我国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技术突破和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