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成都航院或成航,CAP)创建于“三线建设”初期的1965年,是原航空工业部的10所航空院校唯一布局在西南的学校,1999年划转四川省管理,1994年率先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现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厅直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全国首批高职院校(14所之一)、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8所之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定向培养军士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航空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航发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国家级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 区域优势明显,办学实力雄厚。学校现有龙泉驿、新都(在建)两个校区,占地约16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3.74万平方米,在校生96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6亿元,图书超过165万册。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服务国家战略,产教军民融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及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学校将“忠诚奉献”的航空报国精神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严慎细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着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弘扬“航空报国、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遵循“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航空、服务国防、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定位;坚定走产教军民“两融合”、校企校地“两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发起成立了航空职业教育集团、省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都经开区汽车产教联盟等;创新军地“双主体、五共同”育人模式;校企共建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强化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新都区、青羊区和自贡市贡井区合作。
专业兴盛繁荣,军工特色鲜明
围绕航空制造—运营—维修全产业链打造航空专业集群,是全国航空类专业布局最全、办学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开办电子信息类、汽车类、建筑类和服务类专业;服务强军战略,发展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无人机应用技术等军士特色专业。下设9个二级学院,开办30余个专业。其中,飞行器制造技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分别入选国、省“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群入选省级“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
名师巧匠荟萃,结构素质优良
现有专任教师近700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全国“最美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团队6个。聘请了大批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倾力参与人才培养。
实践实训赋能,技术技能传承
拥有波音737、翼龙无人机、歼8、轰6、安26运输机、卡28直升机等飞机16架,航空发动机60余台和大量先进设备。建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项目2个、校内实训场所130余个。在中航工业成飞、川航、中航无人机、中国电科十所、一汽-大众等企业,建有校外实习基地90余个。
教育硕果累累,办学成绩斐然
获得“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近两届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及省级最高奖7项。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精品资源在线课程13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2项。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7项,国家级赛项奖项64项。学生连续5年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国际超轻复合材料竞赛(SAMPE),夺得全球总冠军4次、亚军1次。
科学技术创新,服务社会发展
以“两强化、两聚焦”开展有组织科研,成为链主企业技术创新的紧密合作伙伴。强化科研资质条件认证和平台建设,取得保密资质和成飞集团、中国电科十所等14家军工企业合格供方资质;建成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协同创新中心11个。聚焦大项目大任务,百万级纵向科研项目和千万级横向科研项目均实现突破;聚焦大成果大产出,长期承担成飞集团、成发集团的技术外包业务,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近5年,累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全省最多的高职院校),获授权发明专利285项、实用新型专利1368项,制定行业技术标准5项。
国际交流共融,服务“一带一路”
携手中航国际建设加蓬分校,输出中国职教方案,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鲁班工坊运营项目”院校;有效服务翼龙无人机等航空装备“走出去”,其海外维保一线人员80%为学校毕业生。开发专业教学国际标准8个、课程标准41个,主持及参与制定全球无人机行业标准3项。与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用人单位满意,社会声誉日隆
成为航空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首选单位,是为中航工业集团和中国航发集团输送技术技能人才最多的高职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航空、军工单位和部队就业占比高达50%以上,工作稳定性高,社会认可度高。中央、国家级媒体专题报道学校办学经验和做法,近3年,上中央电视台10次、人民网8次、新华网9次、中新网15次、《中国教育报》8次。
永铭报国初心,优秀人才涌现
持续为航空工业、国防科技工业、部队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原校长邓小刚少将,中航工业数字化制造技术特级专家汤立民,“探月工程优秀个人”孟庆微,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教练邵志永,央视报道的飞机装配师张泰军,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全国技术能手白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吴诗翼,全国“最美教师”周树强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迈步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服务航空、服务国防、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定位,坚持走产教融合、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坚持与链主企业、产业功能区和部队多元合作办学,坚持“强特色、筑高峰、塑品牌”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航空职业技术大学,高质量服务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12月更新)
www.cap.edu.cn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