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创建与合并:学院前身为 1958 年成立的贵州冶金学校及冶金工业干部学校,2000 年升格为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2004 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整体并入贵州师范大学,成为其下属的工科学院。
现状
整合后的归属: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材料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等教学资源,现整合为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含贵州应急管理学院)。该学院保留了原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工科特色,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并开展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50年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发展,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先后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是“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约2780亩。设有27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3.3万人,教职工26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910人,师资中有教授331人、副教授648人,有相关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4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贵州省委重点联系专家8人、省委联系专家21人,省政府参事1人。获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90余人次。
学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涵盖哲学、文学、教育学、工学、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78个本科招生专业,56个“双万计划”一流专业(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门省级“金课”。有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7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贵州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I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111引智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贵州)等国家级基地10余个;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省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40余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7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1个,青年学术先锋号团队4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白俄罗斯、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是“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俄语言教育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与南太平洋大学基里巴斯分校合作共建基里巴斯孔子学院;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举办音乐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共同举办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SQA-AD)和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共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特色专业;与俄罗斯楚瓦什国立师范大学共建“汉语中心”及“俄语中心”。
学校历经八十余年奋进历程,代代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培养培训了30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逐步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注:相关数据截止日期为2025年2月28日)
www.gznu.edu.cn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