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深圳大学:活力 创新 开放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8-06-23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作者:未知

    这是一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大学。25年前,她因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而诞生。因为年轻,她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的姿态,从无到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同样年轻的经济特区缔造了一个文化的、学术的殿堂;

    这是一所校园景色优美、办学条件优越的大学。走出南校区,你可观赏到蔚蓝的深圳湾,登上校园高处,便可远眺伶仃洋和美丽的港岛。144万平方米的校园内,到处绿树成荫,芳草萋萋,设施先进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教室包括学生宿舍,让一些百年名校也羡慕不已;

    这也是一所以改革和创新著称的大学。创新和改革是特区的灵魂,特区的大学,也与生俱来流淌着改革和创新的血液,80年代以来,这所大学率先推行了学生交费上学制度、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教职员工聘任制度、学分制度等一连串的改革创新之举,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而人事教授工作委员会与计财教授工作委员会的设立,更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6月,正是红荔飘香的季节,我们走进深圳大学,漫步在恬静优美的校园里,感受这所特区大学独具的精神气质和魅力。

    高校之林 后来居上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创办,时隔三年,深圳大学诞生,当时,深圳不过是一个刚刚开始热闹起来的边陲小镇,在这既无历史沉淀,又无文化传承的南海之滨办一所大学,是创举,也是奇迹。

    1984年春天,在深圳视察的邓小平同志路过南山,有人指点后海湾的一片脚手架告诉他,那就是深圳大学新校区,春季动工,秋季开学,小平说:“深圳速度”。回到北京,邓小平同志又叮嘱深圳来客:“你们一定要办好深圳大学”。

    伟人已去,期盼成真。

    1995年,深圳大学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6年,深圳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深圳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深圳大学经人事部批准,设立“深圳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用短短23年的时间拿到博士学位授权,按照国家规定,这已经是一所新办大学要想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最短时间了。

    如今,深圳大学的学科整齐,设有53个本科专业、66个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点,3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而且学科力量由弱到强,建有一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一批省部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批省级名牌专业、省级精品课程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对一所新建的大学而言,师资力量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年轻的深圳大学以“博士多、海归多、高职称多、年轻化”四大特点享誉国内高校。深大依靠自己的地缘优势和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同样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迅速聚集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1200多名专任教师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4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0岁。

    “人才招聘不论国籍、不讲户籍、外聘教师同岗同酬。”深大以此凝聚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城市规划系的系主任宋彦,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却与深圳大学签订了两年的合约,每年在深圳大学任教时间不低于10个月。深大特别设立了首席教授岗位和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全球聘请顶尖学术人才。通过教授外聘制度,深大的学子们能时时接触到国内国际最前沿的知识和资讯。校长章必功认为,一所开放性的大学,在师资队伍、人才引进上应该是开放的。

    在开放的姿态下,爱尔兰现任总统玛丽·麦卡利斯、日本原总理大臣海部俊树,海外著名学者池田大作、饶宗颐、赵浩生,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远哲、牛满江等都成为该校受聘的名誉教授。

    人才培养 与时俱进

    尽管办学历史并不悠久,但在深圳大学的校友录里,已经有了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响当当的名字。

    QQ之父马化腾,深圳腾讯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2004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人士之一,他创造的“QQ”改变了太多人的交流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周海江,江苏红豆集团总裁,1988年毕业于深圳大学经济管理系,他也是50年来第一位登上美国《福布斯》杂志封面的中国内地服装界企业家,而更多的深大毕业生则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据统计,截至2007年,深大已培养本科生20494人,专科生6002人,研究生537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6361人,各类进修培训约25万人次。

    更让人称赞的是,近三年来,深大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很高水平,在毕业生就业日趋紧张的当下,深大人才培养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深大与时俱进的培养理念。

    “在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拷问,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章必功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很多大学仍然把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设定为本科培养目标,这样的目标既不切合实际又缺乏可操作性,如果多数大学毕业生都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成为事业骨干,这才是本科教育的成功。

    经过不断的反思、拷问、提炼,深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日益清晰:

    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

    明确了培养什么的人和怎么培养人之后,一系列配套的教学改革随之开始推行,培养效果也开始显现:

    一方面,创新创业型人才脱颖而出,显著的标志就是,2003~2007年,在校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13篇,其中,发表英文论文14篇,被SCI收录9篇,EI收录15 篇,ISTP 收录6 篇,C SSC I 收录3篇。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2005届陈圣仁等毕业生的设计作品“足部仿生按摩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另一方面,多数毕业生的英语、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熟练,专业技能训练有素。用人单位对深大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观念新,适应能力强,职业道德好,有团队精神,工作认真负责,能独挡一面”。

    创新为魂 气质鲜明

    正如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气质,一个好的大学,同样也会具有鲜明的气质。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深圳特区的灵魂,那么,因特区而生的深大同样沉淀出敢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气质。

    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不久的深圳大学就以锐意改革、敢为人先而声名鹊起:率先实行学生交费上学制度,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教职工聘任制度,学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为后来全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90年代,深圳大学又率先开拓“双校园”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新路径,试行后勤服务企业化。

    进入新世纪,深圳大学更是加快了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以公共课程的改革创新为例,在深大,体育课实行教学俱乐部制,学校设立了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定向越野、健美操、跆拳道等31个专项体育运动俱乐部,学生们完全按照自身条件和愿望进行选择,在新学期开始允许转会。体育课的考核模式也变了,以前硬性规定的跑步、跳远、掷铅球等测试项目取消了,只要学生认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与活动,体育成绩就能合格。

    深大正在推行的一系列创新实践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管理体制的改革。

    2005年6月,深圳大学成立了两个由“布衣教授”组成的委员会,一个是教授人事工作委员会,一个是教授财经工作委员会。一个管人,一个管钱。每个委员会各由9名有代表性的教授组成,这些教授在学校里都不担任职务,所以被人们戏称为“布衣”。虽然是平民百姓,但两个委员会的教授们权力很大。凡是调入教师,第一关要过的就是教授人事委员会,如果他们投反对票,连上校长办公会讨论的机会都没有,而学校的预算开支,也必须经过财经委员会的批准。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江潭瑜认为:“两个教授委员会承担了学校进行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探索性任务。‘布衣’教授委员会的创新实践,保证了学校重大决策的公开、公正和公平,避免了“拍脑袋”决策,向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迈进了一大步”

    创新,不仅是深圳大学的气质,同样也成为烙在深大学子身上的鲜明气质,在学校的引导和鼓励下,深大学子参与科技发明、专业实践创意竞赛的热情高昂,并且收获颇丰。2003~2006年,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五项全国大学生重大学科竞赛,共获得全国奖11项、省级奖148项。参加2005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全国奖10项,省级奖23项。其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获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生广告作品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评委点评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志存高远 拥抱未来

    25年的办学道路上,深圳大学经受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积淀薄弱地区能否办好高等教育的质疑与考验,经受了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体制性碰撞和观念性冲突,紧随特区,快速发展。

    如今的深圳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学府,特别是,立足于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深圳大学不但与香港高校的文化互动和骄傲与合作日益紧密,而且先后与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在国内率先开办了与英美高校合作的1+1、1+2的双语校园,双语种、双文凭或单文凭办学模式,并于英美日韩等10所大学结成姐妹学院,互派师生、互认学分。近四年,共选派出国教师、学生693人次,与英国高校联合培养“双校园”本科生累计约1600人。

    面向未来,深圳大学已经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要把深圳大学建成与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在国内为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就在我们来访之际,投资30多亿元的深圳大学医学院已经在深大1.7平方公里的新园区动工兴建,据介绍,通常情况下,本科生的人均培养经费为2.8万元,而医科学生培养经费预算将达每人6万元左右。

    “我们将遵循‘高端、精英、超前、精湛’的原则,将深大医学院办成一所一流的医学院,而且,我们将参照哈佛等世界名校的做法,每年通过考试在本科生中选拨不超过30名优秀学生进入医学院读书。如果顺利,深大医学院将于2009年招收第一批学生,也就是说,2008年考入深大的本科生,将有望进入医学院接受优秀的医学教育。”

标签:名校风采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