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名人访谈

西北大学校长乔学光:立足三秦大地 坚持开门办学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9-11-10文章来源:科学时报作者:未知

  乔学光 西北大学校长,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5月生,陕西佳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作为光电子信息学科学术带头人,他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光纤通信与传感、油气田光纤测井、物探、油气管线检测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科学时报 陈彬 崔雪芹报道]2008年下半年,乔学光调离了工作多年的西安石油大学,被任命为西北大学校长。新的职位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环境的改变,还有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让这所有着辉煌历史的百年老校再次焕发青春。不久前,《科学时报》记者走进西北大学,探寻这位新掌门人的治校理念。
 
  继承发扬“西大性格”
 
  《科学时报》: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的老校,西北大学在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形成了西大人自己的性格,在您看来,我们该如何描述这种“西大性格”?
 
  乔学光:这实际上是一个“办学风格”的问题。一所高校办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沉淀和积累。西北大学作为百年老校,显然具备这样一种条件,也形成了一种风气。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西大的风格,我认为可以体现在我们的校训“公诚勤朴”上,虽然仅仅有四个字,但由此辐射出的内涵却十分丰富。
 
  首先,这种品质体现在西大人百年来一直坚持的求真务实的办学风格和优良学风上。
 
  1902年,西北大学发端于陕西大学堂,当时学校就要求学生承续“尚实求真”的“关学”精神,为西北地区教育献力,求真务实的品格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1912 年,陕西大学堂改名西北大学,并明确提出了“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的办学宗旨,这种宗旨一直坚持了几十年。
 
  建国后,学校明确提出了要发扬新“三风”,即实事求是,严肃工作的新学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校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研究风。三个阶段都把实事求是的风格体现出来。
 
  其次,这种品质也体现在西大人爱国荣校的历史使命感上,从建校开始,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秉承了爱国荣校、爱岗敬业的优秀品格,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
 
  第三,这种品质也体现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上。西北大学经历了百年中国的各个时期,一直在祖国的西北艰难地扎根生长。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西大的历史沿革从没有断过,始终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形式生存着,这就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1958年,西北大学被划归到地方,尽管地方政府对学校的发展十分支持,但是毕竟有一定的限制,在这里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并不容易,这也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西大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11工程”建设以来,西大人进一步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更大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的改革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学校各项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大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科学时报》: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风格也会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西大性格继承并发扬光大?
 
  乔学光:这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问题。大学文化不同于社会上其他机构的文化,大学文化要体现在对大学的提升作用之上,大学应该能引领时代,起到引领地方发展的“灯塔”作用。从历史上讲,西大产生了这样的作用,将来也要这样,而要做到这点,就要坚持大学“文化圣地”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参加同济大学校庆时讲过,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他们是没有未来的。我认为大学就要致力于培养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是大学首当其冲、义不容辞的任务。而培养这样的人需要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把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东西带入大学,对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因此,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品质,坚持大学的独立自由精神,这也是大学的风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形成符合时代的性格风骨。
 
  立足西部 自强奋进
 
  《科学时报》:前不久,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西北大学的协议。毫无疑问,这份协议的签订对西大来说是一个机遇。但除了机遇之外,这是否也是对您和西大的一种压力?
 
  乔学光:省部共建是西北大学长期的一个“心结”。这次我们终于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我认为省部共建将在西大的发展历史上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省部共建院校后,我们将会得到一些新的发展机遇,也会找到一些新的发展平台,当遇到我们关心的一些发展问题时,会有一定的渠道去解决。
 
  说到压力,这确实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问题。机遇要用心地去抓,至于挑战,我认为主要还是体现在学校的实力上。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学校之间的学科在竞争,各种机会也在竞争,如果实力到了一定程度,机会自然非我莫属;如果实力不到,再说“困难”、“扶贫”也是无济于事的。
 
  与国内同类型综合大学相比,我们还缺少很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的平台,这都要靠增强实力来争取。
 
  《科学时报》:西北大学地处西安,虽然西安的高教资源比较丰富,但毕竟是在西部,与东部经济和高教发达地区在沟通上会有一些困难,您认为这样的地区劣势是否给西大的学术交流和品牌推广带来一些困难?如果有,您认为该如何克服?
 
  乔学光: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东西部大学在地域和外部条件上确实不一样。在西北地区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其难度要远远高于东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北大学选校址时就选到了西安,这也确实对其学术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西部有西部的优势,我们只要利用好这样的优势,依然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地球科学,西北大学的地球科学学科在国内大学的学科排位中可以达到前几位,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学科特点,就是很多研究都是围绕秦岭造山带展开的。还有能源化工领域,也主要是以陕北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主。再比如史学、考古、文学等学科,也是围绕西安十三朝古都的丰厚历史开展的,这样的地域文化养育了我们的学科。
 
  西大不可能离开西部,因此我们只能立足于西部,发挥它的最大优势。至于西部的区位劣势对于东西部乃至国际间交流的不利影响,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加以克服。
 
  首先,我们坚持开门办学,让大家多了解西北大学。其主要渠道便是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学术会议。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举办了千人以上的学术会议五场,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有二十余场。在加强学术交流的同时,也通过这样的平台来宣传西大。同时,我们提倡多走出去,多与其他学校交流。长期以来,受西大自身的风格所致,西大人并不善于“走动”,目前,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
 
  其次,我们要把自身的特色凝练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同时还要有标志性的成果,要占领学术的高峰,增强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以及学科间的宣传与交流。
 
  第三,在治学和管理上,要善于学习、善于比较,不能片面地认为自己有诸多辉煌成就,别人就应该给我们什么。这种比较既要有横向又要有纵向,横向比较就是与同等类型的高水平大学比较,学习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纵向比较就是善于比较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现问题,制定切合实际、可行的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学时报》: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西北大学在文理专业中均有一些优势的专业,比如地质、经管、史学、文学等。但同样有一些专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您认为如何才能在保持优势专业的同时,做到各个专业间的均衡发展?
 
  乔学光:对于学科发展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明确一点:任何一所高水平的院校都不可能做到各个学科绝对平均发展,每个学校都会在某个领域发挥自身的特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这些年来,西北大学也一直坚持非均衡的发展,从而使资源可以更好地集中起来,这也促进了如地质等专业达到了今天的位置。但我们也一直在坚持这样的理念:西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还是需要做到文、理、工并重。特别是急需要加强文理的发展,工科可以通过文理去带动。而在学校的规划中,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坚持综合性特色不变的方针。
 
  当然,文、理、工并重不是指所有的专业都“差不多”,而是要在其中建立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学科,凝练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扶植优势专业,带动辐射其他专业。
 
  在大的学科集群中,我们还是坚持数理化、文史哲、经管法等协调发展,要让每个学科里都有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出来,否则综合性的大学就立不稳。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基础的,如果我们将其利用好,也还是有一些突破性的东西的。而当我们将这些优势学科进行重点扶植,并通过这样的优势学科带动辐射其他学科时,我们“综合性大学”的定位就比较稳固了。
 
  纵观国内外高校,的确有些高校在一两个大的学科类型上有优势,学校也能发展得很好。但我们不能忘记,西北大学是综合性大学,这是我们制定学科发展规划的立足点。
 
  《科学时报》:您似乎非常看重西北大学的综合性特质,也一直在努力维护这种特质。
 
  乔学光: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西北大学最典型的特色便是综合性大学,这不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而是从西大建校之初便是如此,而且如此完整、历史如此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在西部地区也不多见。所以西北大学的学科建设就是要围绕“综合性”这一学科优势进行。西北大学的问题不是建不建综合性大学,而是如何建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如果西大的校长把握不住这样一个原则,他也许可以在其他学校当一个好校长,但在西大就不会称职。
 
  作为综合性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文科、高水平的理科、高水平的工科。三者缺一便不符合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要求。著名学者、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过:“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文科在整个学科结构中的重要性,有了一流的文科、一流的理科,工科便有了一个基础,所以“文、理、工平衡有序发展”的定位在西北大学必须要继续坚持。
 
  《科学时报》:在西北大学,大师级的人物层出不穷。毋庸置疑,这些大师为西大的学术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除此之外,您认为他们还给西大带来了什么?

  乔学光:除了学术影响之外,我认为西大大师级的人物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对学生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贯穿于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的全过程。我曾经跟学院的院长们说,老先生们就是西北大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标杆,不要过分地看重这些人每年挣回多少科研经费,拿回多少奖。他们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让年轻的学生从大一进校就知道,在大学里要怎样去做学问,这就起到了一个旗帜的作用。除了学生之外,也要让新来的年轻老师知道,不能刚到学校就盲目地要科研项目,而是要向这些老先生一样,要在冷板凳上沉下身子坐得住,才能取得最后的成果。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老先生们的作用就发挥得非常好了,而且比拿回多少万的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还要大得多。
 
  作为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要坚持分层次、分类定位。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在校学的课程太多,要求也太普适,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利于科学家人才培养。每个学科,应有几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让学生学深一些,学透一些,授课时数要保证。如,物理类学科的学生,“四大力学”和实验实践能力是基础,应有足够的授课时数来打好基础。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也要有精英式人才培养的计划、方案,使学校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家的摇篮!
 
  书记与校长应分工配合
 
  《科学时报》:在担任西北大学校长之前,您曾经长期在西安石油大学工作,并曾担任该校的党委书记,从党委书记到校长,您认为两者的最大不同在哪里?
 
  乔学光:党委书记和校长在治学的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比如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都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大事。但在具体分工上,党委书记坚持的是党的民主建设和民主制度,思考的是如何站在培养质量特色水平的角度上去考虑学校发展的问题,把握方向性的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好安全稳定是头等大事。
 
  校长则主要行使行政的职权,要按照高等教育法行使权力。当前国内高校的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校长要尊重并服从党委的集体领导,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委集体定下来的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后勤管理等具体问题。
 
  在高校中,校长与书记的分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而要确保两者的分工合作,除了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之外,还要看人的素质。人的素质高了,就能够把一些事情处理好,就能看得更远一些,校长与书记配合的默契程度对于学校整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科学时报》 (2009-11-10 B1 大学周刊)

标签:名人访谈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