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毅凭借利用纳米固体化学原理寻找新型能源材料,发现二维超薄半导体在提升光电、热电转换效率方面的工作,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女科学家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当地时间3月18日晚,第十七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举行,欧莱雅基金(L'Oréal Foundation)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向5位杰出女科学家颁发“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Awards for Women in Science),我校教授、中科院院士谢毅名列其中,成为本届亚太地区的唯一获奖人,也是自奖项设立以来第四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女性。
谢毅凭借利用纳米固体化学原理寻找新型能源材料,发现二维超薄半导体在提升光电、热电转换效率方面的工作,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女科学家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本届5位杰出女科学家获奖者来自全球5个国家及地区,评审委员会由12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 评委会主席由19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Ahmed Zewail) 教授担任。另外4位获奖者分别为:摩洛哥拉巴特默罕默德五世大学教授拉贾·沙尔卡维·埃尔莫斯利、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卡罗尔·罗宾逊、巴西阿雷格里港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教授塞莎·斯托其·贝格曼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莫莉·S·修杰特。她们分别在核物理、质谱分析、天文、高分子化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评委会指出,本届5位获奖者因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深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的一系列挑战作出贡献而获得表彰。通过研究无限大到无限小的事物,她们将知识领域边缘向外扩展,解释最基本的宇宙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对工作、生活充满热情的女科学家们在积极投身科研的同时,始终热心致力于回馈社会。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共同创立了“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for Women in Science)计划,每年授予5位女科学家(非洲及阿拉伯国家、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用以奖励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在生命科学和基础科学两个领域内隔年交替评选。同时奖励15位深具潜力的年轻女科学家(每年从全球230多位候选人中选出),旨在表彰杰出女科学家并激励深具潜力的年轻女科学家。17年以来,“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共表彰了全球超过110个国家的女科学家,其中2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得主后来赢得了诺贝尔奖。
据了解,谢毅是继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04)、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2011)后第四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性科学家。
(新闻中心报道)
附谢毅教授个人简介:
谢毅,1967年7月出生于安徽,中共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1984年-1988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1996年就读于中国科大应用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7年-1998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任博士后。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获中科院-拜耳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08年成为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2014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2015年获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谢毅于2000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长江特聘教授,是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学者。2003年起作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也是迄今为止基金委化学部唯一一位女性担任的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现担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和中国化学会合办期刊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副主编及RSC的Materials Horizons等5个英文期刊及《化学学报》等4个中文期刊的编委。
谢毅教授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研究。建立了溶剂热制备非氧化物材料的方法,提出了多种二元特征结构协同策略,实现了系列复杂结构的功能纳米材料的构筑;提出了利用无机固体中丰富的相变行为及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等新思路来实现电、声输运的同步调制,获得了高效热电材料;发展了无机类石墨烯化学,解决了其超薄结构无法给出精确原子位置的难题;揭示了系列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的精细结构、电子结构与热电、光电基本性能之间的调控规律。以上相关工作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包含Nature Commun.5篇、J. Am. Chem. Soc.18篇、Angew. Chem.12篇和Adv. Mater.14篇在内的SCI论文约300篇;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 1篇。被SCI他引超过11000次;以通讯作者统计的H因子为62。相关工作两次入选了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成果。
延伸阅读:
[中国教育报]谢毅:顺其自然的科研“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