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名校风采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江苏理工学院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15-04-24文章来源:科技日报作者:未知

  加快科技与产业结合,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推动力。地方高校该如何顺应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着力推进自身改革创新,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日前,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

  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王建华眼里,江苏理工学院作为一所重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只有坚持“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面向经济、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才能持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同时,更好地体现出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价值。

  王建华告诉记者,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学校的第一要务。然而,要真正对接与服务到位,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难题。如何破解?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培育和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教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54个专业、18000名在校本科生和100多名在校研究生培养的办学格局。

  同时,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培养在校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国内首创“双能型”、“学士+高级工”、“学士+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际工程教育论证、中高职与本科对接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专业硕士培养试点等培养工程。

  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江苏理工学院进一步密切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先后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赵元任语言文化传播学院、港中旅酒店管理学院、中天钢铁学院、常州市电梯产业学院等多个行业学院,正在筹建江苏省循环经济学院、常州市新能源汽车学院等行业学院。

  研究产业,服务企业,提升学科专业支撑作用。这是江苏理工学院探索出的成功做法之一。

  为有效提升学科专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求,学校组织专门力量对地方有关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研究,及时调整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实施了重点发展机械设计制造、汽车与轨道交通、材料工程、电气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工与环境工程等“学科专业集群计划”,有效对接了常州市十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学校在相关投入等方面向专业集群倾斜,已建成一批规模大、有特色、优势明显的支撑性专业。其次,学校加大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力度,建立起专业评估与退出机制。近年来,新增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以上品牌特色专业9个、省重点专业类6个、省精品课程4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等,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建华说。

  记者了解到,江苏理工学院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学校学科专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以学校教师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为技术支撑而设立的校办企业——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在短短5年时间内实现了年创产值10亿元左右、获得科技部示范工程、并入相关集团实现上市的业绩。至今,教师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相关科研工作,已经促进了4家企业成功上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内培外引,协同创新,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这是江苏理工学院探索出的又一成功做法。

  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大难题。为此,学校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研发机构目标,大力实施“高端人才集聚与培养工程”,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的力度,出台了系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有效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能力。

  目前,全校有高级职称教师近5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00多人,硕博研究生指导教师80多人。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和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大幅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近年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研究院、科技产业园、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开展联合攻关、合作研发、技术转让、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发展。

  说起效应,王建华如数家珍:去年,由学校作为依托单位共申报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22项、学校作为合作单位申报的项目15项,分别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教育部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个领域。

  尤其学校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专项等8个类别实现零的突破,还获批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新增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全国再生金属行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145家,技术转移分中心4家,聘请产业教授15名,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建校30年来,学校已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4.6万多名应用型高级人才,培训了近万名高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师资。其中,50%以上的毕业生在常州及周边地区工作。历届毕业生因理论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洞察高考趋势,把握未来脉搏 点亮智慧之光,照亮高考之路

教育新闻EDU NEWS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高考资讯NCEE INFO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高校招生CELEB INTV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